揭秘:晏殊与欧阳修之间的师生恩怨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晏殊和欧阳修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生结缘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比欧阳修(1007)大16岁,十四岁以神童殿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作为北宋文人,在为官期间,政治成就平平,为人也是圆滑闲适,所以他的词都是富贵闲愁。但晏殊作为北宋第一位在宋词方面具有突出成就而且为官至宰相的人,他的词直接推动力宋词发展,可以说,没有晏殊就没有宋词在文人之间的流行。
晏殊就好比一位文学潮流的领头羊。词之前都是伶人之物,不登大雅之堂,即便经过温庭筠、韦庄等晚唐诗人、李煜、冯延巳等人许多名作的渲染,宋词逐渐进入文人世界,但到了宋朝,词这一载体还是不愠不火。历史车轮到了晏殊这里了。当时北宋初期有“宋词F3”组合,即:晏殊、柳永、张先。柳永写词不错,数量也多,但终究柳永是一为烟花柳巷的落魄文人,放到现在也就是草根歌手,写得内容也基本都是烟柳之事,没摆脱词的本质,在妓院唱唱还可以,还是难以到正式场合,而且在当时没有微博、没有网络他的作品肯定流传不开;张先呢,写词质量和数量也都不错,但终究还是个小官,自然也没啥流量。可晏殊就不一样了,少年成名,长大又是宰相,简直是一路开挂,在文官圈里都是盟主级别的。所以他写词,别人自然争相模仿、传诵,而且晏殊的词拜托了男女情爱之事的框架,写得都是富贵闲愁的生活,定为自然也符合文人,所以,宋词称为一种主要文学体裁,离不开晏殊的。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17岁参加乡试,落榜;20岁又考,中了乡试,同年礼部考试落榜;23岁(1029)才通过考试进入国子监,24岁(1030)通过礼部考试,殿试。
却说欧阳修呢就没有晏殊那么一路开挂了,他童年很苦,父亲是四川绵阳的小法官,自己刚四岁父亲就去世,跟着母亲投奔湖北随州的叔叔,读书没钱买书,只能在沙滩上识字,去朋友家借。长大了之后科举之路也是坎坷,第三次才中举,那时候他24岁。
虽然欧阳修起步没晏殊那么平顺,但他在官场和文学圈都是大佬,曾官职参知政事(相当于朝廷三把手),文学圈里他比晏殊成就还高,倡导诗文革新,在文章和诗词方面都是领军人。他领军到什么程度呢唐宋八大家,宋朝他是排第一位,千古文章四大家中,他也是第一位;不仅如此,唐宋八大家里宋朝的六位,除了他自己,其余都是他的学生!!你说牛不牛所以欧阳修被称为千古伯乐,没有欧阳修对苏轼、王安石等人的提携,或许我们就无缘认识苏东坡了。所以欧阳修是北宋文化的盟主和奠基人。
欧阳修为何仕途崎岖其实这和他性格有关,他为人正直,看不惯就要说,没有晏殊那样圆滑,因为这个他的罪了很多人,看后面就知道了。
言归正传,该讲一讲晏殊和欧阳修的师生起源了。两人结缘师生就是在欧阳修1030年参加礼部考试那一天。这一次考试,晏殊为主考官,当时晏殊出了一道刁钻的题目,只有欧阳修领会到了其意图,并出彩完成考试,取得礼部考试名列榜首,得到晏殊的赏识。从此开始了两人的师生恩怨。晏殊伯乐提拔了欧阳修,但却因为后面的事件渐渐疏远甚至厌恶了欧阳修。
第一次恼晏殊
庆历元年(1041)从夷陵、乾德县今湖北光化回到汴京,当时边疆战乱,他身边的好朋友都在边疆打仗,那时候范仲淹也被重用,曾举荐过欧阳修,回到京城,很关心战乱,可惜欧阳修只是个文官。
此时的欧阳修虽经历了一番宦海风波,但在文坛上的名气却越来越大。而他的恩师晏殊这时则已是掌国家军事的最高长官—枢密使。此时欧阳修进士登第已有十一年,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师生二人都在向着人生的颠峰迈进,此番又相聚于京城,应该是非常惬意的。却不料这年冬天发生的一件事给两人的关系投下了浓重的阴影,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记载了事情的经过:
会大雪,欧阳文忠公与陆学士经同往候之,遂置酒于西园。欧阳公即席赋《晏太尉西园贺雪歌》, 其断章曰:“主人与国共休戚,不惟喜悦将丰登。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晏深不平之,尝语人曰:“昔日韩愈亦能作诗词,每赴裴度会,但云‘园林穷胜事,钟鼓乐清时’,却不曾如此作闹。”
在漫天飞雪的良辰美景饮酒赋诗,本是一件难得的赏心乐事,但欧阳修所作,却语含讽谏,意谓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的晏殊不能一味欣赏雪景,更要想到边关戍卒的冷暖。而在晏殊看来,这种讽谏不免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坏人兴致,故很不高兴。从此两人的关系开始产生裂痕,《永乐大典》卷一八二二二引《东轩笔录》佚文云:
欧阳文忠(修)素与晏公无它,但自即席赋雪诗后,稍稍相失。晏一日指韩愈画像语坐客曰:“此貌大类欧阳修,安知修非愈之后也。吾重修文章,不重它为人。”就这样,欧阳修这个耿直boy,进了老师的黑名单。
欧阳修不识趣,导致晏殊罢相,第二次惹恼晏殊
继上次拉黑事件之后,晏殊没彻底疏远这个不会说话的欧阳修。比如,晏殊在庆历三年(1043)出任宰相兼枢密使时,还主动向朝廷荐举欧阳修为谏官。不料这番“荐举”却引发了两人关系的更深裂痕。
当时北宋与西北邻国西夏关系紧张,西夏拒不称臣,且邀索无厌,晏殊不愿开战,主张妥协退让。但欧阳修却认为应该抑其骄慢。两人政见不合,晏殊“苦其(欧阳修)论事烦数,或面折之。(当面骂了他)”(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二)
庆历新政时期,因欧阳修极力推行新政,触犯了权贵利益,遭到夏竦等人诬陷,弹劾欧阳修、范仲淹、富弼等人搞党朋之私。加之欧阳修对事不对人,敢作敢为敢说的性格屡次让晏殊下不来台,晏殊没办法啊,就想着安排欧阳修外调离京。
庆历四年(1044),朝廷想派欧阳修为河北都转运使,谏官孙甫、蔡襄奏《乞留欧阳修札子》,谓“任修于河北而去朝廷,于修之才则失其所长,于朝廷之体则轻其所重”,认为欧阳修应继续留任。而晏殊却坚持要遣欧阳修外任,孙、蔡遂联名弹奏晏殊,晏殊因此而罢相。出知颖州。由此晏殊更加反感欧阳修。
从此,晏殊对欧阳修的态度越发冷淡甚至反感。
师生彻底陌路
欧阳修自知自己淡泊名利、无欲则刚对事不对人,敢言敢行的性格和行事作风得罪了老师晏殊,但在他心中,晏殊、胥偃等恩师的地位还是如再生父母般重要,所以晏殊罢相,师徒情谊几近决裂后,欧阳修有时还以学生的身份给晏殊写信,表达关切、敬重之意,如:
庆历七年(1047),欧阳修写信安慰离开朝廷到颖州为官的晏殊,称他的此番外任,“日有林湖闲燕之乐”,“乃大君子以道出处之方,而元老明哲所以为国自重之意也。”(《与晏元献公书》),但晏殊始终不能释怀。
皇佑元年(1049),欧阳修移知颖州,而晏殊已于一年前移知陈州,欧又写信表达心意:
在这封信里,欧阳修先是回忆了自己受晏殊知遇,被擢进士及第和引为谏官的经过,接着讲到与晏殊的生疏之处(“然而足迹不及于宾阶,书问不通于执事”),表明心迹,然后说自己来到晏殊曾做过知州的颖州做官,实为人生之幸,最后表达敬仰之情,希望晏殊为国珍重。欧阳修的这封信辞情恳切,流露出对老师的一片深情厚意。然而晏殊的回复却相当草率,写了十几个字回复。
客曰:“欧阳公有文声,似太草草。”晏公曰:“答一知举时门生,已过矣。”
皇佑四年(1052),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夫人去世,晏殊遣使慰唁,欧阳修回信谢其轸念之意,但那已只是表面上礼节性的应酬而已。至和二年(1055),晏殊去世,欧阳修为其撰《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又作《晏元献公挽辞三首》,不妨让我们来看其中的另外两首诗其中几句:
接物襟怀旷,推贤品藻精。
谋猷存二府,台阁遍诸生。
—选自《晏元献公挽辞三首》之一
四镇名藩忽十春,归来白首两朝臣。
—选自《晏元献公挽辞三首》之一
这两首诗也都是表达对晏师的深情怀念,只是角度略有不同:第一首着重称赞晏殊为朝廷推引人才,奖掖后进方面的贡献;第二首则重在怀念晏殊在政事文章方面的那种难以企及的“风采”。这里有的只是对恩师的敬重和怀,至于那些往日的恩怨纷争则已被抛到一边,只留下一段遗憾任由后人评说了。
(责任编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