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被黑客入侵的电影(黑客入侵银行案例)

银行被黑客入侵的电影(黑客入侵银行案例)

黑帽SEOhacker2022-08-06 9:30:241791A+A-

在很多好莱坞电影和美剧中,导演们通常都会把黑客塑造成一个神一样的存在。而且在编剧的帮助下,黑客们总是可以完成很多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真正的黑客攻击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在攻击之前还要进行大量的测试。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吐槽一下好莱坞电影中七大「最玄幻」的黑客桥段吧!

NO.1:《骇客交锋》(2015年)

电影《骇客交锋》于2015年1月16日在北美正式上映,而Rotten Tomatoes网站用了这样一句简短的话来描述这部电影 :“主题紧跟潮流,但剧情无聊透顶”。

这部电影由刚刚扮演过“雷神”的Chris Hemsworth主演,他在这部电影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入侵NSA的网络系统。影片中,Viola Davis把一台笔记本电脑交给了ChrisHemsworth,并摆出一份很认真的样子在叮嘱他千万不要被系统检测到。

银行被黑客入侵的电影(黑客入侵银行案例)

说实话,真正的FBI特工看到了她的表演之后,可能都会自愧不如吧。在很多以黑客为题材的电影中,黑客们打字的速度简直不要太快,这部电影当然也是一样的套路。

展开全文

在敲了半天键盘之后,Hemsworth突然眉头紧锁,然后他就莫名其妙地进入了NSA的服务器。接下来的剧情估计大家也能猜到了,他成功获取到了服务器中存储的全部机密信息。

这部电影将入侵NSA的过程描述得相当容易,当然了,幸好黑客组织Shadow Brokers是在这部电影拍摄之后才入侵的NSA,否则《骇客交锋》的导演可就有话要说了。

不过目前外界对于他们是否真的入侵过NSA的服务器还是存有不少疑问的,有的安全专家认为他们可能只是入侵了某台NSA的代理服务器,只不过这台服务器中刚好存储着NSA的文件而已。

无论如何,如果真正的信息安全专家们看了《骇客交锋》这部电影的话,他们肯定会情不自禁地朝屏幕扔爆米花。

NO.2:《天蝎》(2014年)

《天蝎》这部美剧于2014年9月22日正式首播,这部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美剧其部分剧情非常可笑,我个人认为,这部美剧逃脱不了剧情粗制滥造的嫌疑。

赛门铁克安全应急中心的负责人KevinHaley在发给Dark Reading网站的电子邮件中说到:“把一根网线从一架飞在空中的飞机上扔下来,然后连接到了一台放在跑车里的笔记本电脑上,这样做的目的竟然是为了下载一份备份文件,而这份文件可以修复一个软件漏洞,这样就可以拯救200架飞机。”

呵呵,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就算这架飞机上刚好有一条九百多米的网线,但是如果没有人输入下载命令的话,难道电脑可以自动下载这些文件吗?Haley还补充到:“这个片段让我觉得这个程序一定具有某种特异功能,它甚至能让电脑去感应到我们打算要做的事情。”

Haley表示:“如果下次还有其他的黑客电影想上演这种桥段的话,我觉得无线网络比较适合他们。”

NO.3: 《犯罪现场调查:网络》(2015年)

美剧《犯罪现场调查》系列自从2000年放映后,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此后一直在持续更新,但由于近年来收视率下滑,本剧已于2015年9月27日完结。这部美剧不仅涉及到了科技、信息安全和黑客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导演还对这些题材进行了二次创作,而这也导致广大黑客们给予该剧的评价为“差评”。

《犯罪现场调查:网络》(CSI:Cyber)不再像之前的那几季一样受追捧了(谢天谢地今年该剧终于停播了)。Cris Thomas是Tenable网络安全公司的首席战略家,黑客们更愿意称他为“SpaceRogue”。

他认为:“首先,‘cyber’这个词其实并不受黑客们的欢迎,而且现在也很少有人会用这个词了。除此之外,这部美剧在处理影片中其他的细节问题时,做得同样是一塌糊涂。

Thomas在发送给Dark Reading网站的电子邮件中说到:“长久以来,好莱坞一直都非常擅长瞎编高科技剧情。

这类电视剧关注的更多的是那些华而不实的网络安全概念,它们很少会将重点放在黑客技术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上,而《犯罪现场调查:网络》就属于这类电视剧的典型例子。”

Thomas还提到,这些电视剧并没有提到逆向工程和威胁检测这类技术的难度和复杂性。除此之外,他还提到了一个通常会被观众忽略的问题。

银行被黑客入侵的电影(黑客入侵银行案例)

他表示:“检测并响应一个严重的网络威胁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能够完成的——因为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这对于安全人员来说,也是对他们脑力和技术的考验。”

NO.4:《钢铁侠2》(2010年)

MacKeeper安全研究中心的Bob Diachenko是漫威电影《钢铁侠》系列的超级铁粉,而且他对影片中那些高科技非常的着迷。即便是像他这样的超级粉丝,都忍不住要吐槽一下《钢铁侠2》中的一段特别胡扯的场景。

Bob Diachenko告诉DarkReading:“影片中的一名俄罗斯黑客用一段HTML代码就可以远程操控无人机,而且代码中使用的还是一大堆毫无任何联系的参数和俄语单词。

我会说俄语,所以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段代码就是随便从某个俄罗斯网站上复制粘贴过来的。”

在现在这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这部以高科技作为题材的电影竟然还可以犯这样愚蠢的错误,这真的是让人贻笑大方了。而且这部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票房都很不错,所以各位导演们,你们能不能长点儿心?

NO.5:《海军罪案调查处》(2004年首播)

人手越多,往往意味着工作效率会更高,而且每个人所要完成的任务也就会更少,这样说没错吧?是的,对于海军部队或者在建设大型建筑项目时,这个道理的确说得通。但是对于那些服务器遭到被攻击的数据中心而言,这个道理就不太行得通了。

其实我并不是要针对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但是他们的犯罪题材电视剧《海军罪案调查处》确实拍得太搞笑了。

片中的两个安全专家在面临服务器被入侵时,竟然有四只手同时在敲同一个键盘。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为了避免服务器继续被攻击,Mark Harmon(该剧的编剧之一)在这时选择拔下了服务器的电源插头。

事实上,服务器机房中如果有太多人的话,反而会坏事。

Hacked-DB的安全研究人员YogevMizrahi提到:“电视剧中,在键盘上飞速打字并且有一大堆窗口的剧情其实并不符合实际。键盘敲得飞快难道就意味着你是一名出色的黑客吗?”

NO.6: 《防火墙》(2006年)

《防火墙》是华纳兄弟影片公司于2006年出品的一部剧情电影,而好莱坞电影中另一个关于黑客的烂桥段出现在了这部名叫《防火墙》的美国电影中。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安全专家(HarrisonFord饰)为某个银行设计了一套安全防护系统,犯罪分子为了窃取银行客户的信息,绑架了他的家人…

JamesPlouffe是MobileIron公司的首席解决方案架构师,同时他也是美剧《黑客军团》的技术顾问,据他所述,这并不像是一部关于黑客的电影,而且也不像《亡命天涯》那种类型的电影。

Plouffe在发给Dark Reading的电子邮件中说到:“这部电影中有很多很烂的情节,影片的刚开始,有一段关于创建入侵检测系统(IDS)数字签名的剧情,这段剧情中存在非常明显的错误。

实际上,我们只需要通过创建一个访问控制列表(ACL),就能屏蔽一个网络地址。实话说,这些片段实际上都是那些安全团队中的初级研究人员不停地在说一些自吹自擂的废话而已。”

Ploffe还补充说到:“Harrison Ford饰演的Jack在影片中应该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安全专家了,但是鉴于他在电影中时好时坏的表现,也难怪有时候坏蛋们能够略胜他一筹。”

NO.7: 《虎胆龙威4》(2007年)

《虎胆龙威4》是《虎胆龙威》系列影片第四部,该影片是由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出品的动作片。BruceWillis在这部影片中的表现依旧是那么优秀,但是该系列电影中那些虚构的技术片段就远不如Willis的演技那样精彩了。

毕马威公司驻美国分公司的负责人Greg Bell在发送给DarkReading的电子邮件中提到:“ 《虎胆龙威4》中的最大特点就是反派们可以随意黑进全美国的任何一台电脑。

然而,物联网在近几年才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经常会讨论的话题,这电影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尽管这是一部拍摄于2007年的电影。”

Greg Bell同样也被影片中一些片段逗乐了,例如:疯狂地敲键盘;不使用鼠标;由于屏幕上突然出现了红色的警告图片,使得黑客不得不重新寻找入侵方式等等。

结束语

看完了这篇文章之后,希望各位能够认清现实,请不要轻易相信电影中的那些桥段。不过也有很多著名影评人认为,没有必要太过较真,我们也不需要认真地去质疑那些片段的真实性,其实只要剧情好看就行了。

* 参考来源:DarkReading,本文由Alpha_h4ck编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黑资讯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 1条评论
  • 鸢旧惑心2022-08-06 19:19:39
  • 现在也很少有人会用这个词了。除此之外,这部美剧在处理影片中其他的细节问题时,做得同样是一塌糊涂。Thomas在发送给Dark Reading网站的电子邮件中说到:“长久以来,好莱坞一直都非常擅长瞎编高科技剧情。这

支持Ctrl+Enter提交

黑资讯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Copyright 2015-2020 黑资讯
滇ICP备19002590号-1
Powered by 黑客资讯 Themes by 如有不合适之处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发展历程| 留言建议|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