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黑客帝国有没有可能是真的的词条

包含黑客帝国有没有可能是真的的词条

安全漏洞hacker2023-08-17 14:20:321585A+A-

  养生之道网导读:内容摘要:张伯端的《悟真篇》是道教界公认的我国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经典,自北宋以来,对其精要注释者代不乏人,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

  内容摘要:张伯端的《悟真篇》是道教界公认的我国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经典,自北宋以来,对其精要注释者代不乏人,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后世有一个王邦叔的人,却冒充张伯端的名义,利用了大众对我国先天金丹大道文化知识认识上的困难,如同“画鬼易”那样,伪造了一篇三流丹法的书,叫《青华秘文》。这本书欺骗了很多人,以至于后世一些热爱养生的同仁们,都在用《青华秘文》的内容,去揣测《悟真篇》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奥义。

  我们认为,甄别《青华秘文》一书的丹法真伪,除了要让大家明白《青华秘文》是伪书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家明白《青华秘文》的伪劣丹法是《悟真篇》形容的“非为养生,实为促死”的低级道术,它仅仅是《悟真篇》指出的“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的下等丹法,是容易导致习练者犯“误他永劫在迷津”的,且长期出现严重的“我执”法门。

  是故我们在这里对《青华秘文》一书的内容进行辨伪,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青华秘文》著者的写作动机,给大家做一个大致的分析;二是重点对《青华秘文》的伪劣丹法,进行一个基本的剖析;三是选用他托名张伯端的《悟真篇》里面的丹诗蕴含的基本道理,跟《青华秘文》里面所介绍的丹法做对比,以揭示《青华秘文》的伪书、伪法。

  当前我国金丹文化,流行像《青华秘文》这样的伪劣道术十分常见,如何让大众理解这样的养生术与金丹修真文化的差别,将对指导现代养生,弘扬健康文化,意义深远。这个是我们在这里辨伪的主要目的,也是大家如何真切认识我国金丹文化的一个基本道理,如何知真和至真的基本知识。

  中国的伪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出现也早,辨伪也比较困难。伪书之伪,明胡应麟《四部正讹》上说“余读秦汉诸古书,核其伪几十七焉”。虽然这十分之七的比例不太精确,但足以说明古书作伪的严重性。清龚自珍在《家塾策问二》中言:“伪书不独后世有之也,战国时人,依托三皇五帝矣,或依托周初矣,汉之俗儒,已依托孔门问答矣。”这些伪书的大批出现,混淆了史料的真实性,模糊了文献的真正价值。清张之洞《?轩语》更说:“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这样的伪书,首先导致文化研究的基础不稳固,往后的分析及结论,就会更复杂。故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序》把辨伪工作,看成是“读书第一义也”。

  可见考辨古书、古史、古说的真伪,是从事国学研究的首要任务。特别是道教金丹文献,李养正先生在《道教概论》中曾说“道教之学,杂而多端。”道教的东西这样的杂,带来的危害跟其它文化还要严重,因为它不仅仅是关乎学问方面的知识,而是民众如果被这样的伪学所误导,按照这样的伪法去修炼,就会对大众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就不光是知的问题了,更是行的问题。

  因此,对关乎大众身心健康的学问,就更不能马虎,更不能出现伪书,这样的辨伪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

  古今有不少先哲,在辨伪学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也总结了不少辨伪方法和辨伪经验,对于指导我们研究国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我国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其辨伪工作就难上加难,主要是这门国粹,向来十分神秘和隐晦,不能跟传统的辨伪工作一样,从文献考证等途径着手。我们觉得这样的辨伪工作,除了需要真传外,更重要的是辨伪手段,就是通过运用道教基础理论,去对比伪书的基本内容,进行内容上的比较。只有找出他们之间的合与不合,才能辨伪成功。再就是看其中的练养内容的价值,像《黄帝内经》等,虽然也是托名黄帝的伪书,但其用心也是积极的和对后世有利的行为。而像我们用来作为养生的关乎健康的金丹文化,像《青华秘文》这样的伪书,其冒名的实质,不是扩大该书的影响力,而是为了欺世盗名,出现了低级的道法,会给民众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这样的伪劣危害是无穷的。

  《青华秘文》一书,全称《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它在近当代的道教金丹文化研究领域,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本出自于张伯端之手,用来解释《悟真篇》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理论的论著。故长期被现代养生界、气功界、道教界,用以研究和解释《悟真篇》的修真思想的基础著作,成了我国台湾道教和大陆道教,一般从事金丹文化研究者,用以阐释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权威性理论渊薮。

  我们翻开当前国内外出版的养生类书籍,很少有能够走出《青华秘文》一样的执象法门的修真之论,也曾经为中国金丹文化不断出现大量的伪书、伪法而呐喊过,但还是难以让大众接受和理解我国的修真文化,颇有《悟真篇》说的“欲向人间留秘诀,未逢一个是知音”之憾,颇有对金丹文化,处于这样的执象法门而痛心。

  我国金丹文化,要走出这样的修真误区,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从辨别像《青华秘文》这样的伪书的丹法上去努力,才能让大家不至于长期的限于“法执”、“相执”,才不至于犯了《悟真篇》说的“误他永劫在迷津”的盲修瞎炼的魔障。

  在我们看来,《青华秘文》一书所介绍的丹道理论,仅仅是我国普通丹道书籍上所指的低级养生术,他甚至连道教养生文化中的二流丹法都算不上,可我国道教界的一些人士,偏偏还是糊里糊涂的在用他里面的东西,解释《悟真篇》的金丹文化,看到这样的养生名流们,还在妄称他们的真传和秘传,就常常有感于刘一明宗师的对这样的“糊涂修道,糊涂学道”法门堪忧之心。

  我们还认为,《青华秘文》是冒充了张伯端的名义,伪造出了《青华秘文》这样的伪书、伪法,是低级的玩弄精气之术。而张伯端的《悟真篇》所讲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纯粹的道教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是深奥的“悟真”、“修真”、“知真”、“至真”的性命双修理论。

  如果欲将两书作比较的话,《悟真篇》的金丹文化,不仅内容深奥,而且文辞优美。而《青华秘文》的内容,是前后混乱,玩弄精气,错乱节序,用词粗糙。二者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这是区别两书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并且《青华秘文》里面所介绍的金丹内容,只是目前常见的、流行的诸如气功类养生内容。而张伯端《悟真篇》所介绍的内容,却是纯道教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两书的基本思想,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我们先从《悟真篇》的修真思想谈起。大家从《悟真篇》的书名的字面上去理解,就应该发现张伯端的《悟真篇》的内容,是重点在解释怎样“悟真”的。是张伯端在《悟真篇?序》里面表达了他写这本书的本愿:一是鉴于古今假道学的玩弄精气的道术横流现象,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悟真篇》。二是鉴于人们深陷于“妄有执着”的修真泥潭,故而强调“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的意义。三是鉴于人们难悟“妙法之真”的盲从,他才写下了这部空前绝后的修真名著《悟真篇》的。

  张伯端的这个写作动机,已经在《悟真篇》里面,讲的极其明白,他说:“盖近世修行之徒,妄有执着,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圣人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

  如果直译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看看近世那些修道的人们,大多都是拘泥于一种妄心,大多是执泥于一种执着之心,大都领悟不了金丹太极的修真妙法,一直是在执着己身的玩弄精气,无法解脱。你们这样执着,却埋怨我们的往古神仙们,不把真法传授给你们,还埋怨先哲们,是在故弄玄虚的忽悠我们。但你们一定要明白,我《悟真篇》里面所讲的“悟真”、“修真”这个妙法,它是靠练金丹来获得的,这个是逃劫数的修真文化。如此高深的玄奥大道天机,古往先哲怎么能随身便便的讲呢?所谓天机不可泄露,先哲们只好借助一连串的隐语、比喻、托言,来讲解金丹修真的道理。

  《悟真篇》写于北宋熙宁年间,完全用的是当时的诗词歌诀体裁来写作的,均是用的具有唐宋诗词意蕴的词句,来阐释我国道教的金丹太极修真的妙法,具有明显的时代文化特征。

  而《青华秘文》一书,基本是一种明清时期的白话文体裁,完全没有宋代诗词的那种文化味道。更为严重的是,其丹法是充满着贪欲、期待的分别心,是常见的滞留在练习后天形质的东西,均是无法走出无念、无相、无住的着相法门,雷同于那些明清之际的下流丹法,跟《悟真篇》的“悟真”类金丹太极修真文化不沾边。

  这里对《青华秘文》一书进行辨伪,我们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去揭示该书的伪劣:一是要指出该书的作者,他冒充了张伯端的名义,伪造了这本解释《悟真篇》的《青华秘文》的伪书。二是这《青华秘文》的金丹内容,是典型的以劣充优,以假乱真,惑误后学的道法,相比那些还有一些养生价值的丹书,如像《悟真篇》说的“止可以避病”的二流丹法的修法还要低下,在这里我们必须指出《青华秘文》的这些低级错误,才能引导大众走出这样的养生误区,这是我们在这里辨伪的主要目的。

  为了方便大家去辨别《青华秘文》的伪劣内容,我们同时也对《悟真篇》这部代表着我国金丹文化的经典著作的基本思想做了解释,方便大家去与《青华秘文》一书的丹法,做一些简单的对照说明。

  我们只有用《悟真篇》的悟真、修真思想,去对比《青华秘文》里面的“精气为用”的下流丹法,才能让大家去比较容易识别《青华秘文》的内容,是完全跟《悟真篇》的道教金丹太极修真文化不一样的。

  怎样才能使广大的健康文化修真者,去重新审视象《悟真篇》这样的道教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价值,并对我国金丹文化的本源产生新的认识,也对代表着我国近50年来的道教丹道文化思想,有一个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本源上的回归意义,这个是我们在这里要重点批判《青华秘文》是伪书的主要原因。

  虽然早就有人怀疑《青华秘文》一书的丹法伪劣,但还是不被大多数喜爱道教养生文化的人们所接受、所认同、所抛弃。还是在出版大量的这样的以盲引众盲的养生书籍,受其伪劣丹法的束缚,以至于大家不能完全了解我国的金丹修真文化。

  我们觉得大众一直不能走出这样的修真误区,主要是有大量的像《青华秘文》这样的伪书、伪法的出现,迷惑了大众的双眼。像《青华秘文》这样的伪书、伪法,学界不应该长期用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念去搪塞,而应该是道教金丹文化,如何革故鼎新,如何符合新时代健康文化发展的需要,如何去修心养性的现代养生学的健康发展问题。更是代表着道教正宗修真思想《悟真篇》的真实内涵的探求、研真、知真、至真学问的揭示问题。

  我们认为《青华秘文》一书的作者,是在用自己对《悟真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猜测的基础上,伪造了《青华秘文》的这些内容。它是在大家难以看懂《悟真篇》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背景下,才伪造成功。

  张伯端的《悟真篇》一书,是代表着我国金丹修真文化的主流文化,它自问世以后,成为道教界公认的“悟真”金丹文化,是我国的先天大道文化的经典。

  自宋以降,张伯端《悟真篇》一书的基本思想,已经成为我国道教金丹文化的修真标准。这个在我国道教金丹修真文化领域,《悟真篇》已经达到了我国金丹文化思想的巅峰,是后世研真、悟真、至真不容质疑的金丹文化经典,真实权威。

  千百年来,在道教丹道文化里面,已经把《悟真篇》的思想,作为识别丹道真俗、丹书真伪的检验标准。

  《悟真篇》不仅被道教界的历代学者所认同,就是包括雍正皇帝收编的《御选语录》和纪晓岚等在《四库全书》里面,都一致肯定,道家把《悟真篇》和《周易参同契》并推为正宗。

  但张伯端的《悟真篇》一书,显然是十分晦涩难懂的,他里面的有些隐秘,如果没有师承,是无法理解的。但大家必须明白,他里面的基础术语,基本含义,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就是一个普通的毫无金丹文化知识的人,也还是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基本道理的。

  而现代养生界,为什么还会犯这样的明显的错误,对《青华秘文》里面那些一眼就可以看出的漏洞,这些养生名流们,却还要用这样的低级道法,去愚弄民众呢?

  道教金丹文化,出现这种自欺欺人的文化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当代道教文化的弘扬,需要对《悟真篇》里面的相关名词术语做基本的注释,才有可能让大家领悟其中的“妙法之真”,这是有关“知真”的问题,更是有关如何“至真”的问题,故张三丰先生说“知且不真,溪云口诀?”,我们如果连知真就理解不了,何谈至真啊。

  这里首先对《青华秘文》一书的冒充伪造行为,简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分析,以鉴别《青华秘文》的伪劣本质。

  《青华秘文》一书,开篇就用了一个其“掘地得之”的天意授受的伎俩,来伪装这本《青华秘文》是获得真师授受的。接着又编排一个二人对答的故事,暗示这部书的来源,是张伯端留给后人的隐秘宝典,均是促人相信的一种手法。

  其次,《青华秘文》是伪书,早已经有学者指出了这个问题,只是一直没有用《悟真篇》一书的理论,去跟《青华秘文》的内容做对照辨别,以至于该书的伪劣,长期难以被大家所认识、所抛弃。

  其三,是我国的金丹文化,自明清之后的道教金丹文化,基本是落于低俗的“玩弄精气”的养生文化层面。特别是近当代的道教气功养生类文化,长期在用一般的道教养生文化理论,去解释《悟真篇》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知识,是犯了张三丰先生批评的,也是过去道门长期出现的那种“落入有为”的积弊之丹法,才导致许多热爱养生的人们,在修真的大道上,一直是《悟真篇》批评的那种是在肉体上去追求某种现象,追求某种证验的丹法,犯了张伯端说的“不悟妙法知真”的执妄之病。

  其四,我们还可以通过《悟真篇》和《青华秘文》两书的写作风格、用语特征、文气文脉,去对照分析两书的内容。我们一旦读了《悟真篇》的词句,再去读《青华秘文》的内容的话,一定会觉得《青华秘文》一书的语言特征,是全然没有,也做不到《悟真篇》的文采之高雅的。

  有一个浅显的道理,就是对于同样是出自一个金丹大家的文章,如果《青华秘文》一书,真是张伯端写于《悟真篇》之后,是用来注释《悟真篇》一书的修真奥义的话,那么《青华秘文》的文采,他应该远比《悟真篇》写的要更简明、更通俗、更全面、更老到。可为什么《青华秘文》一书的文笔及金丹术语的运用,反而会变得那么的低俗不堪呢?这个应该是我们识别其伪劣之处,最简单、最容易的地方。

  我们还觉得《青华秘文》的作者十分狡猾,他明知道自己写作水平平常,他写不出像张伯端《悟真篇》那样的修真名篇,可这样的差别就容易被大家所识破,无论如何也得设法去掩盖这个破绽,还得编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出来才行。所以他就编了一个为了方便那些没有文化的老百姓,去正确理解《悟真篇》的内容,他才不得已用这样低俗的语言来写《青华秘文》的理由。如果他再写出跟《悟真篇》一样深奥的书来,老百姓就会跟阅读《悟真篇》一样的困难,就理解不了他一番救世渡人的苦心。这番借口十分冠冕堂皇,也着实迷惑了不少人。

  其五,就是按照大家基本的写作习惯,整个《青华秘文》的丹道理论,十分错乱没有顺序,特别是没有《悟真篇》的金丹术语的用语特征,对《悟真篇》的金丹术语,《青华秘文》表现完全没有逻辑上的联系。它前前后后基本上都是在混乱的摘抄、引用《悟真篇》的那些他无法理解的隐语,这个可以从《悟真篇》的诗句中,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且是专业的、独有词句上去比较鉴别。

  我们粗略的看了一下,《青华秘文》摘录的一些内容,有些是《悟真篇》里面出现过的,应该是他无法理解的,也是一般学者所难以理解的、容易糊涂的金丹术语部分。有些是他摘录了明清之后的二流丹书的内容,例如“幻丹说”、“捉丹说”等等,都是我们称之的“玩弄精气”的内容。由此可以推断《青华秘文》的写作时代,大约是出现于明清之际的丹书。这个也是我们识别《青华秘文》是伪书最明显的地方,只要大家稍微有些金丹文化知识,或者基本的《易经》和禅宗明心见性知识,一眼就可以看出《青华秘文》里面的假伪。

  《青华秘文》的著者,利用了大众一定是跟他一样的难以理解《悟真篇》的金丹文化内容;利用大家都渴望有一本张伯端写的基础辅导书,来参看《悟真篇》的金丹奥义的这种渴求心理;利用了大家希望探求《悟真篇》的秘密心态;利用了大众希望从简就繁的常态;他伪造了这篇《青华秘文》,这种冒充伪托行为,乃至于误导了古今不少的善男信女,均是按照《青华秘文》的方法去修炼现象。

  以上我们先对《青华秘文》的这些基本伪劣伎俩,做几点说明。下面对《青华秘文》一书中的伪劣金丹文化内容,对照《悟真篇》作一些丹法丹理上的揭示。

  《青华秘文》的著者,实际上是无法窥探《悟真篇》的金丹文化奥义的,他只是利用了大众渴求一部浅显的书,是能够解释《悟真篇》的修真实义的心理,渴求真有这样的张伯端所写的补充教材的心理,才导致《青华秘文》一书的臆说,能够被现代养生所接受,以至于大家信以为真,将《青华秘文》作为探求《悟真篇》的金丹文化奥义的入门之书,而不易被莘莘学子们所怀疑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是历代道书司空见惯的冒名现象,也是导致我国道教金丹太极修真文化,长期以来,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修真文化体系;长期以来,无法知真、至真的重要原因。

  张伯端的《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尽管十分深奥,但字面的意思还是十分浅显易知的。《青华秘文》很显然是无法解释《悟真篇》的那些金丹基础术语的奥义,但为了掩盖这个问题,只好在《青华秘文》里面,跟其它低级丹书一样,又编排了一堆稀奇古怪的东西,用以迷惑大众。甚至《青华秘文》跟柳华阳的《慧命经》一样,也在人体上设计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窍穴、符号做掩饰,巧妙的设计了一些神秘的窍穴,来故弄玄虚,迷惑大众。

  果然,《青华秘文》达到了他的欺骗、蒙蔽一大批喜爱道教养生的民众的效果。特别是在近当代的丹道养生研究领域,无论是大陆、台湾、东南亚地区,还是日本出版的丹道书籍,不少都是囿于《青华秘文》这样的养生文化窠臼,不少是用类似于《青华秘文》这样的练养东西,去解释《悟真篇》的金丹修真文化内容。足见《青华秘文》这类道书,对我国道教金丹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对大众健康养生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对《青华秘文》这样的伪书、伪法进行剖析,很有必要。

  下面摘录《青华秘文》一书中的几个章节内容,特别是关于《悟真篇》的金丹文化理论的解释,对照《悟真篇》里面的基本思想做些说明。

  《青华秘文?金丹图论序》说:“吾自识金丹秘诀之后,累获罪于天,而不自悛。又为玄书,并《悟真篇》等行于世,自心为至矣。忽有客至访,余怪其状貌非凡,静肃待之。或问曰:“子于金丹之道,训人亦至矣。但首尾未明,机关尚隐,后学何以为识?”“余自此亦不得已矣!天机至重,玄律至严。子固美言,某敢不奉。”曰:“子但著为一书,尽底泄露,苟有谴焉,某当其责。”余再拜敬服,遂失所在。余思此语,故著是书。天机泄则泄矣!传之者,当以至宝拜受,以有玄律焉。泄慢堕地狱,祸及七祖翁”。

  大家仔细看看《青华秘文》的这段话,不仅仅是这样的文采,远远跟《悟真篇》不在一个水平,单看《青华秘文》这样说:“泄慢堕地狱,祸及七祖翁”他有这样的言行,就已经暴露出,他纵然狡猾,可怎么也不会想到,象张伯端这样的先哲,一个苦口婆心的金丹大家,又能够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救世诗篇的修真大德,怎么会用这样低级下流的语言来教唆信众呢?

  《青华秘文?心为君论》说:“弟子曰:“然则金丹之士,其静心乎?勿静心乎?曰:静之一字,能静,则金丹可坐而致也,但难耳!曰:夫子之言,其误后学多矣!”看看这些都是自相矛盾的话,就觉得十分可笑。他说“静之一字,能静,则金丹可坐而致也,但诗曰:自下金梯堕碧崖,回思阎苑几花开。向来大道今何在?野草不除荆棘堆。难耳!”。

  这段话里面一面在说:“能静,则金丹可坐而致也”,却又说“但难耳!”。前面他是在高喊,他是要用简单的语言给《悟真篇》解惑的,他要做惠民工作,可是他自己,应该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故这里只好故弄玄虚地冒出一句“但难耳!”的以我之矛攻我之盾的话来。

  既然是“能静,则金丹可坐而致也”,却又说“但难耳!”。这里他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矛盾呢?我们分析该书的著者,应该是不明白金丹太极修真的道理造成的。

  因为金丹是绝对不能“坐而至”的。张三丰先生说“再休夸清静无为,也得还丹。”金丹是靠去妄返真的,是靠修出玄关和破除我执,才有的进阶。难于不难,不在静坐,因为金丹有坐禅,也有卧禅,还有行禅,不是能够遢等而至的东西,是禅宗说的一种无念、无相、无住的境界,不是一种后天意识的期待和追求。

  这个是《悟真篇》的“悟真”的基本思想。

  《青华秘文?心为君论》还说:“诗曰:自下金梯堕碧崖,回思阎苑几花开。向来大道今何在?野草不除荆棘堆”。

  《青华秘文》里面出现如此低俗的诗句,以张伯端的文学水平造诣之高,应该是无论如何,张伯端也不会有诸如以上这样低俗的诗句的。

  我们从张伯端《悟真篇》的所有诗词中,绝对找不到《青华秘文》这样低水准的诗词来的。这个也是大家鉴别《青华秘文》一书的伪劣的一个着眼处。

  《青华秘文?精神论》中,也犯有类似于这样的解释“凝神”的基本错误,他说:“今之为学者,多为凝神所误,何也?盖神仙有下手先凝神之说,故妄引以盲众。岂知其所谓凝神者,盖息念而返神于心之道。神归于心,则性之全体见。全体见而用之,无非神用。念念不离金丹,故丹成而神自归之,何凝之有?故曰,凝神者,神融于精气也。精、气、神合而为一,而阳神产矣。到此际此身,乃始为无用之物也。谁曰不然?吾闻于度师,度师闻于远师,远师闻于天”。

  我们从上面这段话就可以看出,《青华秘文》里面的“吾闻于度师,度师闻于远师,远师闻于天”的故弄玄虚,是连托名的意思就不明显,师承没有渊源。

  再看看《青华秘文》这里对内丹学所指的“凝神”的基本含义这个内丹学的基础术语的解释,也是极其糊涂的。

  《青华秘文》说别人被“凝神”所误,其实他自己也是被“凝神”所误的,我们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我们用张三丰先生对内丹学关于“凝神”的解释,做一个比较。

  张三丰先生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心止于脐下,曰凝神。”又说“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忽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

包含黑客帝国有没有可能是真的的词条

  上面张三丰先生对金丹太极修真的“凝神”的含义的解释,我们从字面的意思就可以看出,它其实是一种止观工夫,是禅宗说的定慧等持工夫。张三丰先生说:“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是“止”,这个修真的“止”,还要同时结合“凝神于虚空”的“观”,再才能进入修真的真如之境。

  这个是“凝神于虚”的止观工夫,不是《青华秘文》说的那种“凝神者,神融于精气也”的着相法门。这个才是道教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凝神”的奥义。

  《青华秘文》哪里懂得这些道理呢?所以,他只能瞎说:“凝神者,神融于精气也”。这是一种完全落于《悟真篇》批评的“执着”的“不悟妙法之真”的“妄有执着”的妄心层次。

  所以,我们强烈批判《青华秘文》是三流丹法,是有这个理论依据的。

  我们分析,《青华秘文》的著者,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凝神者,神融于精气也。精、气、神合而为一,而阳神产矣”的说法,可能是因为张伯端在《悟真篇》里面,一直在强调“金木合并”的“性情”二物合一意义。一直在强调“驱二物于黄道”的“二物”概念,才导致他有这样的论点。

  而这个内丹学的“二物”概念,一直是内丹学最为隐秘的内容,是修真的入门,也是修真的进阶,也是修真的火候,是获得真如之性的心性修为,才能够实现《悟真篇》的:“二物会是性情合,五行全处龙虎蟠,本因戊己为媒聘,遂使夫妻镇合欢”的修真证验。

  《青华秘文》的著者,应该是从《悟真篇》中,嗅到了这方面的意思,但他又缺乏真师的授受,领悟不了《悟真篇》里面的一连串的隐喻的真实含义,就产生了一大堆这样的近似金丹的“二物”的“和合”猜测。他可能是想强识“二物”的道理,却又绝然不懂这个“二物”暗指的是什么,就勉强来了上面“凝神者,神融于精气也。精、气、神合而为一,而阳神产矣”的这类昏话。

  由此看来《青华秘文》这里的“神融于精气”的“凝神说”,已经落于《悟真篇》批评的那种“不悟妙法之真”丹法,完全跟《悟真篇》的悟真、修真哲理不一样,也不是道教金丹文化的“凝神”的意思。

  特别是《青华秘文》这里说的“而阳神产矣”,这个名词的胡乱引用,其伪劣程度,在这里已经暴露无遗了。因为道教金丹文化所说的“阳神”,它不是金丹太极修真的早期证验。它跟金丹学所指的“阳生”,跟内丹学后期的“结胎、脱胎”的大丹的“产阳神”,这两个一前一后的金丹文化最基本概念,在这里是不能并用、混用的。

  因为“阳生”和“产阳神”是内丹学的两段工夫。它们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阳生”是“活子时”的“玄关窍”。“阳神”是法身成就的道胎,是内丹学两个不同的境界,是我们解释张三丰先生《道要秘诀歌》里面所指的,“阳生”是“顺其所欲”的便得的“真主宰”,“阳神”是“性情和合”的又得的“最圆明”。前者是内丹学的“一候”。后者是内丹学的“二侯”,这个层次必须分清楚,否则,我们对内丹学就一定十分糊涂。

  《青华秘文》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也不仅仅是《青华秘文》这样的伪书才有,而是一切没有传承的丹书,都有这种混乱。不仅在金丹术语上混乱,也在修真层次上,表现得十分糊涂和混乱的。

  这样的混乱,需要有一个道教金丹文化的基础理论的建设,才能让大家比较容易的去鉴别这样的伪书,故我们一直呼吁道教金丹文化,需要建立一个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新体系出来,才能有理有据的去阅读和理解我国的金丹文化。

  《悟真篇》说:“饶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抛身却入身;何似更兼修大药,顿超无漏作真人。”我们直译这首诗的意思:即便我们能够“悟出”真如之性的工夫,也只是禅宗说的“百尺竿头不动人”的“真如”之性。她怎么比得上我们还要“修大药”的“和合”工夫呢?因为只有修大药,才能“和合凝聚,决定成功”,才能做无漏的真人。

  《悟真篇》的这首诗,就是解释的传统内丹学的“凝神”证验后,通过“和合之功”的由微至著的渐修后,再才有产“婴儿”的“出阳神”的法身,“婴儿”就是“法身”成就,才有脱胎证验,再才有“顿超无漏作真人”的大丹成就。他是内丹学的“还丹”和“大丹”修为的性命双修的两个层次,是《入药镜》说的“初结胎,看本命”后,进入“终脱胎,看四正”的不同证验,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道教内丹学的性命双修理论的两个层次。

  以上所说的性命双修理论,在目前的金丹文化研究,也表现的十分糊涂,下一步,我们会用金丹文化的基本知识,去解释这个“性命双修”思想的,它们不是现代养生界所理解的有南北宗的先后区别的,金丹文化是不二法门,绝对没有现代气功书所说的“先性后命”与“先命后性”之说。

  我们从上面《青华秘文》对“凝神”和“产阳神”的并列误用的阐释,可以看出《青华秘文》的著者,其实只是一个一般的金丹文化爱好者,他应该跟很多喜爱金丹文化的人们一样,也是在没有任何师承的情况下,也是在认真研读、甚至苦读过《悟真篇》后,也是那种皓首穷经,怎么也读不懂《悟真篇》里面的道理后,才导致他有了这样的臆说和揣测的话,这样的“强猜”现象,进一步说明,我国道教金丹修真文化是知之艰难的,就更别说行之之易了。

  张三丰先生说,凝神的深入,是为了实现“钻杳冥”工夫,是为了获得真消息的“玄关”。这个“钻杳冥”的证验,是为了获得真心、道心。它绝对不是《青华秘文》所说的:“凝神者,神融于精气也”的那种“着相”、那种“妄心”。试问我们怎么去把我们的意识,跟《青华秘文》所说的“精气”这个东西结合起来呢?如果那样做的话,它只能让我们在潜意识中,产生这个“神融于精气”的概念,产生一种期待,产生一种追求,就统统都是一种预贪效验的盲修瞎炼。

  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一旦有了这个预贪效验的概念的存在,就是修真过程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犯的错误——着相之病,也就是张伯端在《悟真篇?序》里面强烈批评的“妄有执着”的“妄心”,足见《青华秘文》的作者,他是看不明白《悟真篇?序》上面这些话的含义的。

  张三丰先生在《打坐歌》里面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刘海蟾在《还丹破迷歌》里面也说:“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意思是金丹文化的修真,跟禅宗的修心是一样的,只要我们修真时,一有追求与忖度之心,一有这个分别心、预知之心的存在,就统统都是禅宗批评的“趋向真如总是差”的错误做法,就统统是禅宗形容的“恰如头上又安头”的妄心错误,就统统是禅宗棒喝的“重增妄想”之病。意思是象《青华秘文》的丹法,是已经有了一个妄心的存在,这个妄心还没有排除掉,却在心中寻找某种精气,就有了“妄心”,重增了《青华秘文》这个“神融于精气也”的妄想的分别心,就成了张三丰先生批评的“故本一心分做数心”的法门了,他就不是修真。

  所有的这些用心,统统不是金丹文化的“无心之心”,都是一种《悟真篇》批评的“不悟妙法之真”的着相行为。

  在《青华秘文》一书里面,还提到的“幻丹说”、“捉丹说”这些东西,在正统丹书里面是看不见这些东西的,都是一些明清之后的下流丹法里面,才有的内容。所以我们说《青华秘文》的东西,连二流丹法都算不上,在历代真师的著作中,绝对没有这样的无稽之谈。

  我们分析《青华秘文》的这些谬论,可能是来源于对道教金丹文化的修真过程中的幻境之说的曲解,才导致《青华秘文》有了这些说法,但这个跟内丹太极修真学所说的幻境是两码事。

  《青华秘文》的作者,估计是看了不少关于道教内丹方面的书,可他对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蕴含的道理,内心一直处于认知的糊涂,才出现了《青华秘文》中这样的揣测内容,这样的七拼八凑的东西。

  这个人为什么要冒充张伯端的名义,用《青华秘文》做《悟真篇》的注解呢?他的动机又是什么?我们分析他有可能是历史上一个小小的门派头目,为了伪托其有真传,实现他的沽名钓誉目的,才写出这些东西来欺世盗名的。这样的托名伪造现象,在我国道教金丹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司空见惯的。

  刘海蟾在《至真诀》里面说:“神水难言识者稀,资生一切由真气”。金丹的“神水”是什么?为什么她难言而识者稀呢?因为他是生命因子的源头,是我们生命孕育的本源,故海蟾翁说:资生一切,是靠神水的。

  为了解释金丹的“神水”的含义,除了上面刘海蟾的那些话,张伯端也在《悟真篇》里面说:“白虎首经至宝,华池神水真金;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形成药品。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依时采取定浮沉,进火须防危甚。”从张伯端这首《西江月》词,能够明显的看出,《悟真篇》所指的“神水”,也是张伯端这里说的“白虎首经”,也是这里接着写的“华池神水”的意思。这个不是一般的东西,她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如果从这首诗用的一连串的隐喻看金丹所指的“白虎”的寓意,是要结合河洛文化去欣赏的。

  “白虎”的含义,她在河洛的对应位置是指的西方,属肺,四象对应虎,对应的五色为白色,故称之为“白虎”。他对应五行属“金”,中医也讲金肺,金生水,属于北方水位,寓意为先天的壬水,故也比喻为“真金”、“真阳”、他的难以出现,他的宝贵,故这里叫“首经至宝”。

  它是首次出现的这个“白虎”,是“玄关窍”,是“太极布秒”。故《悟真篇》这里形容为“白虎首经”是“至宝”,是“真金”,说白了就是一些丹书所指的“阳生”或“活子时”。

  这些金丹文化的道理,我们在这里做一个诠释,看看我国金丹文化,应该从那方面入手,应该走出“陈撄宁时代”,才能挖掘传统道学的精要。去解释我国的金丹文化,他是张三丰先生说的,必须“参河洛”才能参的明白的先天学问,这些道理不应该再是一种神秘文化,不应该再停留在一种揣测层面,它们应该是一种知真,是一种至真诀,这些道理,急需建立一个系统的金丹文化体系,让大家去明白这些道理,才不至于我们写这些文章,时至今日还难以让那些饱受目前的仙道之学的束缚之苦的大众,还难以走出《悟真篇》所说的“永劫”的戕害。

  这里关于“华池”的意思,该词也是用的一连串的隐喻写法在解释。华是指的月华,池是指的玉池,合起来为华池。月中有玉兔,这种一连串的隐喻,是丹书中最常用的写法,也是一种文学艺术行为,形容来形容去,还是形容的“真阳”,合起来就是“华池神水”,那才是“至宝”、“真金”啊!

  这个“白虎首经”是怎么来的?就是“凝神”的证验。故张伯端接着说,是上善来的,是一种无妄心的境界,才能有的东西。她不是一般的药品,他是“真金”,他是一种“依时”的“采取”才能有,是彼升我降的“定浮沉”得来的。完全是一种金丹火候内容,不是简简单单的就可以说清楚的。

  故张三丰先生《打坐歌》上形容说“休将火候当等闲”。这个道理我们在张三丰《打坐歌》里面作过解释。薛道光也说:“从来火候少人知”,都是讲的这个道理,她不仅仅是不知,而是少人知的难知难得。

  《悟真篇》说金丹修真,首先靠的是练己持心;在练己持心合乎法度时,就会有“无心之心”的“真心”出现,也就是“玄关窍”。我们要依赖这个真心去进火,叫“依时采取”,又叫“定浮沉”,其中的关键是“进火”的防危,这个最关键,才是难言的“神水”,这个进火工夫,也是内丹学的秘密,另有专篇讨论。

  从上面《悟真篇》的一首关于“神水”的诗句,我们就可以发现《悟真篇》基本是用的一系列的、连串的隐语,在解释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要是想去猜测这些隐语里面的含义,没有传承是难知的。故在《青华秘文?华池神水说》里面,他怎么也不可能懂得这些金丹文化的实意,只能在肉身上寻找窍穴,玩弄精气,全然不知道什么是“华池神水”这个“无心之心”,《青华秘文》在不知以为知的情况下,为了迷惑大众只好胡乱的侃了一通。

  《青华秘文》一书,后面还是在糊涂的说采取,说阳生,前前后后没有逻辑,是典型的一错头头错的法门。他不能够循序渐进的解释《悟真篇》的金丹文化,只是滞留在形体上的窍穴做迷藏。

  他说:“阳生者,先天之气自气穴中流出,而至于肾中○,如喷泡然。盖两肾中间,有一缕透气穴,乃父母交媾之后,始生脉络也。故先天之气游之,既觉如斯,则一身百脉,尽若春生。春意融而渐长,此时先天之体始立,先天立而后天愈退藏矣,然后可以微动采取之意”。

  《青华秘文》这样的解释,显然跟上面我们解释的《悟真篇》说的“阳生”、“白虎”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悟真篇》是指的“达者须凭德行深”的无形文化,《青华秘文》是指的“如喷泡然”的有形东西,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显然跟张三丰先生强调的“不可有丝毫忖度之心”修真道理相违背的。

  《青华秘文》搞了一些神秘符号,虽然对普通读者来讲,看起来很神秘,看起来好像颇有秘传。他实际上对什么是“阳生”一概不知的,全然不明白“道本无言,以言全者,易涉迹象”的基本道理,故《青华秘文》只会拼凑一些乱七八糟的话来“强识”这些,也是《悟真篇》早就预计到了的“未遇真师莫强猜”之辈。

  他说:“阳生者,先天之气,自气穴中流出”。一看这句话,根本就是很多丹书批评的“易涉迹象”的丹法,是典型的不得究竟的妄心、妄言,是一种着相,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低级道法。

  《青华秘文?采取交会图?采取交会口诀?直泄天机图论》等,都是跟上面我们分析的一样,是七拼八凑的金丹术语,且丹道用语十分混乱,没有一个完整的叙述结构。估计该作者忽悠来忽悠去,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什么,完全是对金丹大道的强猜、强识的一种必然现象。

  《青华秘文?蟾光论》这样说:“月者喻元性也。水,喻坎宫也。金蟆者,喻一点真阳之窍也。元性喻月,性之用也。”

  我国丹书都是用月亮代表的蟾宫知识,是象征“元情”的,而不是象征“元性”的。《青华秘文》根本就不懂《悟真篇》的“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的对应内容,更不懂“蟾光终日照西川”的“善持”意义,错误的把“月者,喻元性也。”跟《悟真篇》用月华预示真金、真情的意思完全相反,他之所以会犯这样的基本错误,也是未得真传的一种原因。

  《青华秘文》后面,还有不少这样的错误,都是一种臆测出来的话,限于篇幅,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青华秘文》的作者,应该是很想把《悟真篇》里面的修真、悟真、至真的至理搞明白的。我们发现他把《悟真篇》里面的,一般大家无法理解的东西挑了一些出来,做了一番七拼八凑的解释和介绍。目的是为了迷惑老百姓,也使用了历代伪书的常见伎俩,在里面故弄玄虚的胡乱堆砌一大堆的丹道名词术语,来迷惑大众,这是我国道教丹道伪书的常见套路。

  《青华秘文》对九转之功的道理,是完全不懂的,他搞了一些故弄玄虚的符号,归根到底,也是为了麻痹没有基本丹理的人们,《青华秘文》对我国的先天大道学问知识,简直可以说是无知的。

  所以,《青华秘文》是无法解释《悟真篇》的修真道理的,该书对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知识基本不沾边,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执着己身法门,我们千万不能把《青华秘文》当做修真的宝典去看待,那样就会“误他永劫在迷津”,那样就无法破执,乃至于辜负圣道圣心,就成了历代丹家批评的“非为养生,实为促死”的法门,这样的法门,往往会让一个修真者陷于意识上的束缚,长期执着与着相,困于肉身,就不是真人了。

  结束语

  我们认为,《青华秘文》对我国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弘扬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他冒充了张伯端的名义,欺瞒了一大批喜爱太极修真文化的人们,信以为真地沿着他的错路去研讨,不但不能知真,也无法至真。他导致后世一大批的养生文化爱好者,未能从《悟真篇》的诗词含义上,去努力探求《悟真篇》的真义,更导致后世许多喜爱修真文化的人们,出现“误他永劫在迷津”的盲修瞎炼,即表现为长期的执着,而入了魔障。

  因为出现了《青华秘文》的这类伪托现象,一直误导和阻碍着我国太极修真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时至今日,一大批丹道研究者,枉费心机地去研究《青华秘文》的内容,出现了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的那种:“因为所凭借的资料若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而虚伪,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费了”的研究现状,出现了大批不值一读的丹道书籍,在误导老百姓,戕害老百姓的身心,被佛宗批判为邪教的东西,也应该从这些辨伪工作开始,让老百姓明白这个道理。

  甚至某些人,弄不懂《悟真篇》的真理,也看不清《青华秘文》的伪劣,干脆也去以盲引盲,糊涂学道,糊涂修道,犯了张伯端担忧的那种“妄有执着”的学道现象。

  故张伯端认为,这些是我国道教太极修真文化界,长期无法走出这种深渊,深可痛伤的一面。

  《青华秘文》这一伪书,为什么能够长期流传下来,为什么还能够被我国丹道文化的研究者们所认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莘莘学子们,应该是左看右看、横看竖看,总觉得《青华秘文》一书的金丹思想不地道、不透彻,却还要停留在用《青华秘文》的内容,去解释我国的金丹太极文化呢?根本原因,还是传承失真,误把名师当明师,在自己无法理解《悟真篇》的本意时,就只好出现了刘一明宗师形容的那种“为盲师者,师所误”的嫡传、递传现象了。

  本来,我们只要理解了我国道教健康文化中的养生文化和修真文化,这两大健康文化体系的不同,就很容易看出,诸如《青华秘文》这样的伪书,这样的假道学的内容,根本就不是讲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知识的。

  《青华秘文》这样的伪书带来的后果,还会导致民众,一旦被这样的假道术的盲修瞎练侵蚀心性,就难以走出执着之境,就很难摆脱逐渐形成的那种意守习惯,出现《悟真篇》早就批评的“靡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误他永劫在迷津,似此欺心安忍?”的流害。一旦出现“误他永劫在迷津”的状况,会导致一个修真者,对健康养生的追求,难以打破铁馒头,难以破除我执,难以获得真知,以后的悟真、修真,将变得比没有习练那些伪法的人,更加的艰难。

  是故我们在这里重点对《青华秘文》这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丹道伪书进行辨伪,揭示里面的伪劣丹法。

  希望热爱养生与修真文化的朋友们,不要再沉浸在这样的伪书工夫里面,去枉费心机。

  希望热爱养生与修真文化的朋友们,多在《悟真篇》的诗词里面,去探求修真、至真的道理,不要再在《青华秘文》这样的伪书上面,去浪费光阴。

  希望当今喜爱养生修真文化的朋友们,能够走出《青华秘文》等这样的伪术、伪书、伪劣时代,真正去感悟我国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精髓,而获得真知。

  希望我们的道教金丹文化研究者,不要再不思考、悔改自己的错误认知,明知是错路,还要把错路教人,迷惑他人误入歧途,这样的自欺欺人,又何心忍呢?(上诗直译)。

  我们在前面的一些文章里面,已经提及过一些当代近似于《青华秘文》这样的伪劣丹法的东西,甚至于指出了我国金丹文化出现的“陈撄宁时代”现象,本不想去专门为《青华秘文》这本伪书,作专篇辨伪的。无奈每每看到不断出版的现代养生著述,还在引用《青华秘文》里面的糟粕,去解释我国传统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精髓,就觉得很有必要,去对《青华秘文》这样的伪劣内容做些说明,特别提醒个别金丹文化研究者,如果对《青华秘文》这样的伪书、假道学是心知肚明的,却又担心无法解决学生们对金丹文化的刨根问底,不得已去自欺欺人的话,这样的“欺心安忍”心态,是不符合新时代呼唤正能量的精神的。

  我们在这里对《青华秘文》一书,做以上辨伪,指出两书的不同之处,同时对《悟真篇》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精要,附带的做了介绍。冀期喜爱金丹文化的同仁们,能够通过这样的唤醒去知真、至真。期待当代的道教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研究者,早日打破传统,改变心态,努力去虚心实腹,早得性命双修之奥义。果真这样,我们批判《青华秘文》的意义就达到了,对进一步的探求《悟真篇》蕴含的金丹大道文化奥义,今后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祈祷我国道教金丹文化,通过大家对这类伪书的辨伪工作,借助道教之音这样的网络平台,对流行的金丹文化内容,做一些基础研究,早日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修真研究局面,去共同布施道教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努力构建现代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新体系,将是时代的必然,大众修真的福祉。

  湖北高帅写于2013年11月26日

  再改于2014年01月15日

  ☆☆☆☆☆☆☆☆☆☆☆☆☆☆☆☆☆☆☆☆

  欢迎关注养生之道网微信公众号

包含黑客帝国有没有可能是真的的词条

  →搜索微信号:aiys137

  →查找公众号:养生之道网

  →我们的口号:传播健康理念,宏扬养生文化!

  △△△想它、爱它,记得就要关注它!△△△

  ☆☆☆☆☆☆☆☆☆☆☆☆☆☆☆☆☆☆☆☆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黑资讯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 5条评论
  • 囤梦歆笙2023-08-17 20:17:03
  • 统都是禅宗批评的“趋向真如总是差”的错误做法,就统统是禅宗形容的“恰如头上又安头”的妄心错误,就统统是禅宗棒喝的“重增妄想”之病。意思是象《青华秘文》的丹法,是已经有了一个妄心的存在,这个妄心还没有排除掉,却在心中寻找某种精气,就有
  • 只影王囚2023-08-17 15:48:27
  • 长期出现严重的“我执”法门。   是故我们在这里对《青华秘文》一书的内容进行辨伪,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青华秘文》著者的写作动机,给大家做一个大致的分析;二是重点对《青华秘文》的伪劣丹法,进行一个基本的剖析
  • 慵吋劣戏2023-08-17 22:14:18
  • 的伎俩,来伪装这本《青华秘文》是获得真师授受的。接着又编排一个二人对答的故事,暗示这部书的来源,是张伯端留给后人的隐秘宝典,均是促人相信的一种手法。   其次,《青华秘文》是伪书,早已经有学者指出了这个问题,
  • 痴者卮酒2023-08-17 21:13:13
  • 张三丰先生对金丹太极修真的“凝神”的含义的解释,我们从字面的意思就可以看出,它其实是一种止观工夫,是禅宗说的定慧等持工夫。张三丰先生说:“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是“止”,这个修真的“止”,还要同时结合“凝神于虚空”的“观”,再才能进入修真的真如之境。   这个

支持Ctrl+Enter提交

黑资讯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Copyright 2015-2020 黑资讯
滇ICP备19002590号-1
Powered by 黑客资讯 Themes by 如有不合适之处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发展历程| 留言建议|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