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一黑客凯文尼克照片(凯文多米尼克黑客)
基本资料:书名:《成功无捷径》
作 者:雷夫?艾斯奎斯
译 者:李弘善
出 版 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7-1
I S B N : 978-7-5112-8280-4
内容简介: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雷夫坚守在同一所学校、同一间教室,教导同一个年级。行业的规则、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阻力和挫折……教育界的种种问题,他一一面对,但教书育人的荣光,他也悉数领受。他得到众多学生和家长的爱戴,获得“全美最佳教师奖”和“国家艺术奖”等诸多荣誉,并让美国总统、英国女王一致赞赏。
雷夫30年来一直执教的教室,其中的学生大多贫困,许多来自移民家庭,英语并非他们的母语,这些本来平凡的学生,在这间每天自愿6点半到达、经常阅读莎士比亚等经典文学、充满爱心的教室的陪伴下,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成绩前5%,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且品德优秀,处事得体,赢得校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教育是苦差事,但成果却是甜美的,因为你丰富孩子的一生……”雷夫以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人生历练,点燃孩子们的热情,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并向教师、家长及众人道出了通往卓越的法则——成功无捷径。
《成功无捷径》书摘:
雷夫老师写给读者的一封信
亲爱的朋友:
尽管我们分处各地,但我相信我们并不因此而有所不同——不管你是父母或老师,都会希望找出方法点拨孩子,期待他们享受荣耀又充实的人生。
三十多年来,我把大部分的时间奉献给一间斗室:一间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市区的教室。这教室狭小又漏水,多数学生家境清寒。统计数字显示,霍伯特小学绝大部分的学生根本撑不到毕业,他们注定要和上一代一样,永远无法挣脱贫困的桎梏。
对我而言,这一直是个挑战。但请不要因为外界的评价,就对我另眼相看。我不过是个相当平凡的人。虽然我内心深处是关心学生的,还是免不了常常犯错。我尤其记得在初任教师的头几年所犯下的那许多错误。
但是我决不放弃。我们身为教师,最美好的体验就是力求进步、从错误中学习,分享教学现场的欢笑和泪水。然而要当众承认自己的弱点,却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勇敢进取,自己就必须先立下典范。我们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必须先做到;假如是期望他们诚实善良、努力认真,那我们就要从自己开始做起。
在我们这里,人们总是崇拜名人。当一个老师出了名,往往就会停止教学,写些言不由衷的书,或是任由好莱坞导演为他拍摄夸大不实的电影。许多优异的老师就这样背弃初衷,穿梭于各大演讲会场,唯恐世人不知其名。
我将不会弃守我的教室。三十多年来,我不断地告诉学生:56号教室是个重要的地方,是个可以茁壮成长、努力进取的学习天堂。多年来,数千名学生在此接受我的指导,如果哪天我弃守岗位,岂不成了欺世盗名之徒?我岂能伤害学生的感情!
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请记得,我依然在这间教室里奋战;而当你逐页阅读本书时,我则不是指导学生解题就是批改作业,不然就是和班级摇滚乐团一起排练。我和你们一样,每天都期待能做出一些不一样的成果。在这个险恶虚伪、因循苟且的世界,我竭尽所能教育出善良诚实、积极进取的孩子,但这几乎是难以达成的任务。
假如你是个进取的老师,我有话告诉你,那就是,“苦日子不远了”,不管你再怎么尽心尽力,到头来都可能功亏一篑。但是这并不表示你教得不好,而是教书这工作本来就充满挑战,就算最优异的老师都随时可能碰到挫败。而好老师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从不轻言放弃,而且一旦遇上挫折,他们一定会再重返教育现场,找出更好的教学方法。
总而言之,本书写出了一个老师的蜕变历程。我和几年前的自己相较起来,进步了些许,未来的每一天,也一定会愈来愈好。
我希望有一天,你们也可以来到洛杉矶,我们一起吃饭,分享教学的欢笑与泪水。
在教育圈中,总少不了爱说大话的老师,他们教几年书就离开岗位到处演讲,传授所谓的教学秘方。我认为,真正热爱教育的老师应该站在一起。老师必须经过失败、坚持以及大量心力的付出,才能淬炼出卓越的教学。我希望家长和老师打开本书之时,都能将这点牢记在心。毕竟,成功没有捷径。
精彩阅读
序曲 拳击手
擂台上的拳击手昂然挺立,
挥拳战斗是他的谋生方式。
舞动他的拳套,雨点般的拳头,
他记得每次痛彻心扉的打击。
虽然心里充满愤怒与羞愧,并呐喊着:
“我不干了,我再也不干了!”
不过拳击手依旧坚持到底。
——保罗?西蒙(Paul Simon,美国歌手)
我父亲是拳击手,参加过近百场业余赛和两场职业赛。母亲曾劝他退休,不过他坚持“一日拳击手,终身拳击手”。一九四八年,父亲遭到政府部门侦讯,然而这些官员却没能击倒父亲——父亲什么也没招,当局也没击中父亲的要害。他真是坚持到底的拳击手。父亲临终时,院方施以重剂量的处方缓和癌症疼痛,而这位享年四十八岁的社会工作者仍保持着一贯的风度问护士:“有没有需要效劳之处?”
从小到大,母亲教育我“助人为快乐之本”,这就是我走进教室的原因。
在老师看来,各种打击是家常便饭,因此执教鞭的我们都算拳击手。但是,我自己却常被击倒,痛得眼冒金星。
老师经常被大小打击打倒,就算顶尖的老师也无法幸免,这是我三十年教书生涯的体会。不过我也很清楚,拍拍屁股站起来应战,就有机会成为顶尖的老师。
各位屡败屡战的同行,祝福你们。教育的问题就像拳击擂台的铃声,各位老师准备戴好手套吧,学生们需要你的协助。
第一章 开幕──坏戏登场
花些心思检视教育体制,你肯定会脸色凝重。教育政策千疮百孔,好比战场的断垣残壁。在职老师就是战场的生还者,身上伤痕累累。大文豪马克?吐温(Mark Twain)说得好:“身为人类却以人类为耻。”只要教书几年,你一定有机会碰到难缠的行政人员、同事、家长或学生,然后发出如此的喟叹。
本书的宗旨不在揭露黑暗,而是更进一步描绘教育的愿景。虽然如此,我还是要花些篇幅剖析教育的弊病,请读者暂时正襟危坐。
揭发弊病之余,我也有好消息:胆敢逆向操作却又担心后果的老师,本书就是你强效的定心丸,因为我正是活生生的实例。纵然“形势比人强”,你还是有成功的机会。我和美国诸位建国功臣一样,“独立自主”是我们的坚持,但这可不是公立学校认同的特质。公立学校弊病缠身,教育官僚却用简化的方式解决复杂的问题。官僚们逃避问题的根源,干脆抬出新奇的口号和新版教科书,以鸵鸟心态面对糟糕的教育环境。学生阅读能力低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则是经济上的弱势、人性贪婪,以及遇上不合适的教师。光是换套阅读教材或是改变教室布置,并不能彻底铲除问题。更让人扼腕的是,许多学区官员居然强迫老师采用相同的课程计划,让所有学生接受相同的课程和进度。新任教师搞不清楚状况,便当成是最佳的备课模式;在我看来,一致的课程产生一致的恶果。
身兼老师和家长的我,从来不和这些人瞎搅和。广告媒体强力宣传二流电影,学校同事则“要常看电视”以为了聊天,这些都与我无关;随波逐流才能融入时下文化,成为受大家欢迎的老师和家长,这点我也不敢苟同。有些教育同仁深谙随大流的奥妙,我尊重但不认同。至于我的体认和理念,他们看来大概也不痛不痒。
如果你是充满干劲的教师或家长,很想突破重围、另辟教育蹊径,却又裹足不前,那么,我要大声告诉你:我就是前车之鉴,而且目前仍然健在!我是弹孔累累的教育老兵,听从诗人佛罗斯特(Robert Frost)的建议,“挑了一条偏僻的小径”,学生的成就因此大为改观。
在资深老师看来,回首初来乍到的菜鸟岁月,真让人感慨。不管你入行几年,教书都是一样的辛苦。哪位老师第一年就上手?我还无缘见过。想要成为优秀的教师,非得累积多年的经验和智慧不可。
初出茅庐时的挫败
我承认自己在教育的道路上进步缓慢,以下要分享我当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担任实习课程的甘苦谈。当年我是小学六年级的实习教师,大部分学生的母语是西班牙语。指导教师十分支持我,她特别称赞我的阅读教案。学区规定的阅读教材无聊得可以,我另觅文学名著,陪着学生一起阅读。他们不仅阅读功力突飞猛进,文学兴趣也培养起来。期末的时候,全班研读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本想周末带全班欣赏佛朗哥?泽菲雷里(Franco Zeffirelli)执导的电影。学生要去的是专门播放二轮片的电影院,会都是经典之作(当时录影带尚未普及,否则不必如此大费周章)。
这让学生们兴奋莫名,大家铆足劲研读莎翁名著,可周五时校长的一纸命令,粉碎了大家的美梦。校长下条子给我,说明学校严禁老师利用周末假期进行户外教学。他还下了通牒,威胁我说实习成绩恐怕不及格。
我当时勃然大怒,把纸条揉成一团。我努力了两个月,孩子也认真配合,家长更是全力支持;许多家长还要陪孩子一起去看电影呢!这场电影是孩子努力研读莎翁文学的最佳犒赏,校长身为学校之主,居然从中作梗,我当时我真难以置信。但现在回想起来,不禁为之莞尔。
当时,我二话不说冲进办公室,把纸团交给校长秘书,还告诉秘书张贴纸团的最佳地点。当天下午回到UCLA上课时,讲师通知我已被实习计划暂时开除,除非委员会提供我适合当教师的证明。这下严重了,相较之下,户外活动就算小事一桩。
我回家后,还是气愤难耐,眼泪都掉不出来,想到可能无法执教,心里真是惊恐不已。我花了生命中好长一段时间不断努力,就是为了有朝一日站上讲台。这下可好了,只因一件蠢事就要放弃教职,还可能违背兴趣转行读法律,想起来就让我不禁感到恐惧。
长话短说好了:最后委员会决定,只要我同意放弃过去六个月的实习资历,他们愿意网开一面。委员会为了惩罚我,特地安排一位自顾不暇的新进教师当我的导师。而前一年我和这位教师还一同修研教育学分,她还不时找我帮忙。不过我的第二任导师颇有自知之明,晓得自己任教经验不足——却顺利拿到教师资格而且立刻找到职位。但话说回来,我真要佩服委员会,如果他们的任务就是羞辱我、给我好看,这项任务的确已圆满完成了。而我这边所得到的宝贵教训,就是“不可以和校长作对”。
当时我渴望一份教职,只好继续忍气吞声。等到来年终于领到教师证时,我竟然高兴过了头,完全没有反思教训的意义,还认定这是偶发事件,不足为训,并且以为有朝一日正式开始教学、领到薪水,我的上司应该是尽心尽责、以孩子前途为己任的教育专家。教育界确实有许多善心人士,只不过他们把教职当成糊口的工作,而不是神圣的任务,当时的我还没这种认识。
但是我还是忽略这个重要的教训,在往后的日子付出了不计其数的代价。
我在“天堂”的日子
教育体制如同战场,这次我顺应长官指示,换来了第一次死里逃生。仔细想想,这正是新进教师最易忽视的危机。在身为教师的我们看来,“死里逃生”不也正是最基本的目标吗?我们每天祈祷课程顺利平安,下课钟声快快响起。在新进教师听来,还有哪种声音比当当响的放学钟声更美妙悦耳?正因如此,孩子的学习反而被置于次要地位,这种例子太多了。在菜鸟老师看来,资历老的教师的求生妙方当然好处多多,但是对学生就不见得了。许多新进教师自认为教学认真,实际的教学内涵却是空泛虚幻,他们把教室布置得美轮美奂,依照教育部门的指示张贴各项学习目标。学生则循规蹈矩,遵守着各种班规校令。
然而上面这些分析,实在让人不堪回首,我就是这样一路走来。刚任教的几年,我也自认为表现优异,是受孩子们欢迎的好老师。天呀,现在回想起来真教人汗颜!当时一心想的居然是“学生喜不喜欢我”,而不是“学生学了多少”。
算来我的运气不赖。起初打算到经济不好的学区任教,结果事与愿违,最后调到学生家庭收入中等的学校,家长属于中产阶级,其想法也很中产阶级。全校只有三百名学生,大家都说流利的英语。学生都有各自的音乐家教,周六的课外活动离不开足球、戏剧或是交响乐。每个孩子刚踏进教室,就喜欢素昧平生的老师。我曾经和朋友打趣地说,这个学校称得上“天堂”。在这里教书真是享受,直到一个小女孩粉碎了我的安逸,才让我选择了另一条跑道。
当时,学校有专人募款,支援各项课外活动。有的老师开设网球课程,有的只带四名学生到戏院欣赏名片。而我喜欢莎士比亚,便自告奋勇当二十五名学生的领队,到圣地亚哥“旧金球戏院”(Old Globe Theater)看戏。随行的家长必须自掏腰包,还要捐出二十五美元。这样一来,校方有了额外收入,学生也有了快乐时光和学习成果。
我们真的出发了,行程就像时钟运行一样顺利。我们夜宿豪华饭店,装潢摆设很有夏威夷风情。下午孩子们在奥运会规格的泳池戏水,傍晚回到宽敞整洁的房间换装,接着享受精致晚餐。我们总共欣赏两出戏:《罗生门》(Rashomon)以及闹剧《温莎的风流娘们》(Merry Wives of Windsor),大伙都玩得尽兴。
星期天下午,一行人走向游览车,准备返回洛杉矶时,我旁边是活蹦乱跳的小女生珍妮。我说:“玩得愉快吗?”“当然啦,雷夫。”我又对她说:“饭店很豪华呢!”珍妮含糊地回应:“我们以前在夏威夷和纽约住过更棒的,这间也还好啦。”
当时我并没有强烈的感受,直到回程路上,我不断思索珍妮的话。我自以为给了孩子绝无仅有的户外教学,我自以为这些日子对孩子意义非凡,我忙了好几天策划活动——但是搞半天,这群幸福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我的付出。
因此接下来几个星期,我冷眼旁观同事的举动。有些老师确实棒得没话说,有些充其量只是上下班的教书匠。不管是谁,大家都选择了阻力最小的教育生涯。学生资质优异、家庭优越,教师就像开着卫星导航的车子,轻松又惬意。教师只要照表上课,这章上完换下一章。下班呢,连续剧和桥牌在家伺候,社交生活稳定,薪水按时进账。这样的生活当然不错,但是我不认同。
由于我是菜鸟教师,其他教师都会好心邀我共进晚餐。我开始怀疑,小学老师的同事压力可能更甚于高中青春期,因为大家都会劝你“这样上阅读课就可以了”、“历史课?这样教就好了”,或是“雷夫,只要这样上课,保证和大家相处愉快”。
他们没错,我和同事也的确处得来,而且学生的有钱老爸总会在圣诞节及期末奉上高价的礼品。这样的教书工作不但有钱赚,也让我乐在其中。不仅如此,还享有周末以及一年三个月的假期。天底下还有这种“假多事少离家近”的好事吗?不过很奇怪的是,身在福中的我却闷闷不乐。我开始失眠,上班时经常纠结,最后终于发现怏怏不乐的原因:“天堂”太完美了,学生看似优秀杰出,但就是有哪儿不对劲。这个学校带些五十年代的风格,校风当然很好,只是校方欠缺包容力,一点新奇的作风都被大家视为离经叛道。我看着学生表演的歌曲和舞蹈,心里总是盘算着更好的点子,却也只能保持缄默,毕竟我晓得自己的本分。我还晓得学校内幕,说来真会吓死人——有几个同事为了维系校誉,在标准化考试时大动手脚。
人生机缘难料
第一年任教的时候,我参加过一场校务会议,主题就是标准化检测。当时加州的学童都要接受检测,美其名曰“基本能力检测”(Survey of Essential Skills,简称SES)。检测内容很简单,只是评鉴最基本的能力。校方为了鼓励孩子考满分,特地订制胸针让孩子佩带,胸针上印着“百分之百”。
会议结束后,两位资深教师把我拉到一旁,特地示范考试必胜绝招。SES的内容都是单选题,采用电脑阅卷方式,学生只要圈选答案即可。两位教师秀出一张纸,纸上布满排列特殊的小洞,把纸遮着试卷立刻看出答对几题。如果孩子提早交卷,监考老师就以这种方式预知分数,然后告诉学生:“你错了三道题,请回座重新检查。”
“这不是作弊吗?”我小心地说。
“当然不算!”资深老师不耐烦了,“我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哪题错了,只是鼓励孩子考满分而已。考试成绩漂亮,报纸就会刊登。分数越高,学校就会争取到更多经费。”
我听到这样的解释,当下惊愕得哑口无言。有天校长室里没有旁人,我逮到机会硬着头皮和校长讨论。我告诉他,我会鼓励孩子尽力而为,但绝不需要灌水的成绩。学生答错了,表示老师还有努力的空间。我自认这样的语气还算和缓中肯。
但校长却摇头叹气,他说我固执且不识大体。他对我很失望,他说我要学的还很多,我想也是。我还是坚持考试的原则,结果发现两个好处:第一,上课时我不再纠结;第二,每晚我能有个好睡眠。
然而不管怎样,我还是无法以清晰的思路,重新定义教书的责任和目标。我整天胡思乱想,却是见树不见林。在这段混沌期,我想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的主角哈克,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巨著,最引人入胜的情节在于哈克的内心冲突。黑奴吉姆逃出庄园,哈克虽然好心帮他重获自由,内心却是顾虑重重。逃跑的黑奴人人得而诛之,这是当时美国社会的观念,哈克当然也深受影响,第一次遇见吉姆时就有此念头。他们俩乘着小筏顺流而下,碰到两个抓黑奴为生的人。哈克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出卖朋友,以符合社会的期望。精彩的地方来了:在最后一刻,我的偶像说出善意的谎言,黑奴因此幸免于难。
事情过后,哈克的罪恶感更重了,他觉得自己行为不端。他扪心自问:出卖吉姆以符合社会期待,这样对得起良心吗?哈克说得好:“照着规矩做事,心里怪怪的;不照规矩做事,心里却舒服,两种方法的代价都差不多。到底怎么办才好?算了,什么都别想,照着自然的方式就好。”
这些年来,哈克的想法深植我心,成为班级经营的规则。中午我不和同事用餐,而是竭尽所能指导上百位学生弹奏吉他或别的乐器。学区统一指定教科书(这些书是治疗失眠的最佳良药),而我却精选文学名著,藉此激励孩子奋发向上。许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修,希望薪水往上攀升,这是人之常情。我呢,放学后自愿留校两小时,讲授额外课程。
新手教师总会承认教学的疏失,我也不例外。刚执教鞭的几年,我的能力真是有待加强。不过我想通一件事,那就是照着自己的方式生活。凡事都要取悦他人,肯定没有快乐人生。手心向下帮助他人,才是我的人生。无法享受豪华饭店的学生,没钱买书甚至不晓得图书馆在哪的学生,才是我要施展抱负的对象。
人生机缘难料,在我对“天堂”有诸多抱怨的时候,恰好担任数学竞赛代表队的指导老师。这个代表队抱回了学区冠军杯。就在我们领完奖后,一位校长朝我走来,他的学校就在市区的另一头。不过那间学校表现很差,小朋友都垂头丧气地走回校车。
这位校长对我早有耳闻。原来,我的校长在行政会议上向他抱怨连连,说我虽然才华横溢,不过“难以驾驭”。这位校长问我是否有转校打算,该校的教学工作肯定困难许多,但是保证不干涉我的专业。这下好玩了。他比喻自己的学校是“丛林”,还打趣说我是从“天堂”掉到“丛林”的人。老实说,这位校长真是“老奸巨猾”,他就像经验丰富的渔夫,准备好诱饵引我上钩。更重要的是,他真的履行诺言让我尽情发挥:我到新学校上课的第一天,这位仁兄刚好退休!那天他还到教室和我寒暄话别,我永远记得他脸上揶揄的表情。
终究,我还是走进了这片都市“丛林”。“丛林”和“天堂”仅仅只有二十分钟车程,但是其间差距恐怕有二十光年。“丛林”拥挤不堪,学生下课时都挤到走廊上玩球。全校学生超过两千人,大伙的早餐和中餐都在学校解决。几乎没有学生通过检测,也没有学生在家里说英语。检测的成绩低得不像话,我甚至怀疑,就算作弊也回天乏术。
我把“天堂”的模式移植到“丛林”,宣布周末要带孩子户外教学,节目是圣地亚哥的莎士比亚节(Shakespeare Festival)。我开家长座谈会的时候,家长只提出几个问题:孩子是否需要护照?孩子离开洛杉矶,移民局会不会找麻烦?这是家长的忧虑。孩子们则担心饭店没有浴室和床,或是有没有电话可以报平安。他们提的问题都很怪,就是没人提到夏威夷。
我离开教育的天堂,自愿陷入丛林的泥沼,在这里遇上了失败和创伤,也都算家常便饭。在“丛林”教书不是儿戏,我“挑了一条偏僻小径”,但对于自己的选择,倒是无怨无悔。刚开始真不晓得如何调整心态,但是随着岁月流逝,我逐渐摸出自处之道。有件事我很确定,那就是,佛罗斯特真是智者。
第二章 你想成为哪种老师
在教育圈内,男老师是块宝。老实说我不算太帅,但是由于太无知的关系,我还自比是帅哥呢。不过我颇有学生缘,“天堂”的孩子都想挤进我的班级。毕竟在一九八三年的时候,全校晓得摇滚乐团“文化俱乐部”(Culture Club)和“冲击合唱团”(Clash),而且能用吉他演奏两团曲目的,就只有我。我不但通晓音乐,还能将音乐融入课程。但当时的我仅仅是为了讨好孩子,无法在教学上有杰出的表现,我自己居然蠢到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天堂”多得是漂亮的教师助理,我就是万红丛中的一点绿。
我到“丛林”之后,一样吸引着女助教的注意,她们对我花哨的教学方式相当感兴趣,甚至其他的女老师,也注意到我与生俱来的孩子缘。有天,某位年轻女同事问我,为什么教学的热情如此炽烈(大家的好奇心都一样),我这么回答她:“希望有朝一日,路人当面夸赞‘雷夫来了,这就是史上最伟大的老师’。”
有趣的是,这位助教竟然十分认同我!她听到这样的话,马上把我奉为天人,居然接着说:“真的呀,雷夫?你想当最棒的老师呀?你其他方面也都好棒!”
教师的使命是什么
我向来踌躇满志,直到遇见一位怪胎,一切才有了改变。这位叫芭芭拉的小姐与众不同,大脑和外表同样出色,讲话毫不拐弯抹角。她和其他女教员一样,也对我的教学热诚大感兴趣,并且提出类似的问题。而我,当然故伎重施,脸上摆出灿烂的笑容,期待她的倾慕。
想不到,这位小姐听了之后竟然爆笑:“这是我听过最可笑的话!”
“唉……”我紧张得说不出话,喘着大气,这小姐实在够呛。
她接着说:“你教书只是为了自己着想,不是吗?你以为小学生满街跑?你逛大街压马路的时候,谁理你呀!”
这话虽然让人刺痛,却是逆耳忠言。我恍然大悟,搞半天自己还弄不清楚教师的任务。
我已经出尽洋相,现在大方承认也无妨:这个小姐太过分了,我一定要讨回公道!居然有人占我便宜,等着瞧!但没想到,我们两个最后竟然两不相欠,一起步上了婚姻的红毯。
我和芭芭拉尽管有了圆满的结局,但是我这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尚未画下句点——这才准备开始。只要是杰出教师,绝对必须回答这些难搞的问题:教师的使命为何?学生踏进你的教室,可以学到什么?可以带走什么?
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
看过《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的读者,应该会被结局感动。基廷老师(Mr. Keating)被校方炒鱿鱼,学生全站到桌子上面,表达吾爱吾师的情谊。然而我却认为,很抱歉,你的眼泪白流了!基廷老师教得很烂,教育成果乏善可陈,他只是巴结学生罢了。因此当学生被迫签署对老师不利的请愿书时,大家都怕被勒令退学。如果基廷先生的专业奏效,学生应当不会屈服于恶势力才对。我喜欢男主角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但是戏中的基廷却不适合当教师,我不要同流合污。
没有人刚走进教室就掌握教育目标,就算是头脑清晰的老师也不例外。要找到内心深处的目标,需要好几年的探索。当然了,教学新手的任务就是在混沌中求生,我们不能苛责太多;但是优秀的教师终究要把教学提升到另一境界,重新定位真正的目标。
我的任务追寻分成两个阶段。我在“丛林”奋战几年,俨然成为众人心目中的“至圣先师”。学生喜欢上课,我把文学和艺术融入教学,发展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我热爱数学,用数学把孩子调教成解题高手,把他们从加减乘除带领到全新的境界。在聚会场合,我的学生是最好的歌手,这群孩子利用午餐时间找我学吉他。当然了,全班每年年底一定到圣地亚哥参加“莎士比亚节”,我们玩得充实又愉快。尽管赞美从各方涌入,我还是觉得若有所失。
我的学生当然比以前用功许多,他们一向是全校最努力的。不过话说回来,他们太容易志得意满。如果他们算对大部分题目,就会自认为数学程度突飞猛进,因此松懈下来。学生的进步我看在眼里,但无可讳言的是,孩子终究必须离开“丛林”,和“天堂”的孩子竞争较劲。这根本是一场没有胜算的竞赛,我无法让这些孩子洞悉危机。
大人要为孩子的成长环境负责
而当我环顾周围时,我也开始思索起这个问题:为什么孩子总会去逃避困难的挑战?我认为,是我们塑造了快餐文化,社会虽然变得便利,孩子们却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一切来得理所当然:我们冲泡速溶咖啡,不必排队就可以在家轻松欣赏电影,甚至逛街不出门就能买天下物。我们坐享即时的通讯模式,按按鼠标就能下载热门音乐,唱片商店相对来说就太遥远了。
在年轻人眼中,万事唾手可得。更糟糕的是,大人居然还对他们说谎。大人只手遮天,掩盖事实真相。老师和校方对学生家长说谎,设计出“初级代数”这样的课程。这真是善意的谎言。有些学生尚未精熟基本运算,根本没资格碰代数。我们不敢公布真相,明明是“落后学生专用之基本运算”,却硬要和代数扯上边。
学校还有《代数轻松学》这样的教科书。算了吧,代数一点都不轻松。要精熟代数,少说也要几百小时的苦算和用功。我第一次教六年级学生代数的时候,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孩子已经精熟基本运算,但接下来还有必须加倍努力才能克服的代数问题。
但是问题不在于学生,他们已经够聪明了;问题出在他们的心智不够强韧,无法攻克学习的关卡,尝到坚持到底的甘甜。我唠唠叨叨,连哄带骗,能想的都想了,就是要学生努力再努力。无奈他们还是禁不起挫折,动不动就举白旗放弃。如果“庸俗”是社会的主流,我怎能苛求孩子珍视“优异”呢?我必须不时提醒自己,“优异”是相对概念。在“丛林”称王的阅读高手,出了校门可能立刻碰壁。真是学生不急,急死老师!
其实,学生还有进步空间,现阶段的表现只能说差强人意。我想了几个星期,就是苦思不得其解。幸好有天历史课的时候,我突然灵光乍现。那天研读开国人物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的《独立宣言》,大家逐句拆解其中涵义。学生解读了“不可剥夺的权利”,紧接着分析“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快乐”等各项权利。
我突然懂了,原来问题出在这里!我的学生,连同时下的年轻人,都渴望美好的人生。大家都热爱自由(虽然他们常常不珍惜自由),也期待快乐的人生。仔细想想,学生就是现代社会的缩影,大家的问题都出在“追求”这个字眼。平心而论,我们拥有追求快乐的机会,但是快乐不会从天而降。多少孩子还在追求美梦?但是每天守着电视或电脑,美梦怎可能成真?我心中已然有谱,该是定义解答的时候了。
记住,成功无捷径
过了不久,我带全班参加好莱坞剧场音乐会,聆听大提琴家哈瑞尔(Lynn Harrel)独奏德弗札克美妙的乐章。曲终人散时,全班四十五名学生受邀参观后台,和这位世界闻名的大提琴家晤谈。哈瑞尔身高一米九,六年级学生等于站在音乐巨人旁边。哈瑞尔的身高、名声和出众的琴艺都让孩子瞪大眼睛、哑口无言。彼得刚刚学拉大提琴,他害羞地抬头仰望,小声发问:“哈瑞尔先生,你怎么拉出这么棒的声音?”“嗯……”哈瑞尔俯身向前,正视着彼得的双眼,平静地发出石破天惊之论:“成功无捷径(there are no shortcuts)。”啊!这不就是我朝思暮想的解答吗?
哈瑞尔的话非同小可,孩子们立刻有感觉,他们还偷偷瞧我一眼。虽然老师静默无言,他们大概也知道我又有新点子了。当时是星期五晚上,大伙心里有数,猜得到下周一绝对有番新气象。我则是跃跃欲试,因为在诲人不倦的路上,我终于找到激励士气的标语了。
两天后,全班又回到教室上课。我摊开一张标语贴在教室前面,上头写着:成功无捷径。没错,人生本来就充满不平等。有些学童含着金汤匙出生,他们英文讲得溜、父母水准高。相较之下,穷孩子的梦想真是遥遥无期。但是从这天开始,梦想将会逐渐成真,因为孩子们采取另一种策略面对挑战。也就是说,他们求学的态度将要有一百八十度大逆转才行。如果市区另一头的孩子阅读能力较强,我们就要投入更多时间、付出更多努力,还要遵照更严格的纪律。因此,我们决定延长学习时间。学校在早上八点开始授课,有几个学生打算多读两个小时的书,六点就到校。其实许多学生真的六点就来,六点半以前几乎全员到齐。他们甚至要求周末早上和我一起打拼,这表示要和电视说拜拜了,电动玩具也要暂时束诸高阁。他们的态度慷慨激昂,颇有几分烈士的味道。《相约星期二》(Tuesdays with Morrie)的主角莫瑞教授临终之前告诉他的学生:面对世俗文化时,不需随波逐流。我的学生也朝着这个方向挺进,一切似乎水到渠成。他们不单拒绝世俗,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读者或许以为,这群孩子恐怕要和童年永别了。我也目睹过孩子被迫不正常成长,变得老成世故,想起来就让人起鸡皮疙瘩!但是请放心,这种惨事不会降临本班。我的学生还是爱搞笑、爱打水仗,在游乐场时开心得找不着北。他们爱玩,也爱代数。他们还发现,要进入学问的殿堂,非下苦功不可,谁都不例外。代数并不容易,但是到最后全班都能看懂题目解题,天书似的方程式也能破解。学生投注可观的时间和精力,创造出团体的韧性和耐力,任何障碍和困难都灰飞烟灭。期末代数成绩出炉,这班六年级学生有高水准演出,八年级甚至九年级的学生都要相形见绌。
不过,我们不打算大肆庆祝,因为“成功无捷径”俨然成为班级文化,大家都晓得苦学一年的代数不过是入门功夫罢了。打从孩子体会这句话开始,他们彷佛脱胎换骨:每个人自信满满,但绝不得意洋洋。这是一种坚毅沉稳的气质,更是日后班级的精神标志。
凯文的启示
几年过后,到了一九九三年,我受邀至得州休斯顿为非营利教育组织演讲。我带了几个学生同行,他们当场分享学习成果。学生表演莎翁名剧,我则拾人牙慧继续鼓吹哈瑞尔的名言,意想不到的趣事发生了。
当天晚上演讲结束后,两位聪明又有亲和力的年轻老师找我聊天。他们听高兴,也欣赏我的学生。一位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另一位则是耶鲁高材生,他们发现台上的我虽然广受肯定,其实就是平凡的老师,因此依样画葫芦不难。真是一眼把人看穿。他们打算在休斯顿大张旗鼓,帮助经济弱势学生。两年过后,他们成立了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简称KIPP),就以哈瑞尔的名言当口号。
现在,KIPP成为遍布全美的加盟教育机构。其中休斯顿和布朗克斯(Bronx)的分部成效最佳,已经获得全国肯定。我们和KIPP的理念相同,都提出追求完美的学习态度,而这种精神正是时下年轻学子最欠缺的。许多优秀的老师运用我们的经验,让成千上万的学生改善其生活品质,想到这里就让人欣慰不已。
最让人欣慰的,是第一批和我学习代数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很特别,最特别的非凯文莫属。凯文各方面都值得称赞,却很少讲话,因为他有严重的口吃。凯文不仅心地善良,头脑更是一级棒。我细看他的辅导记录,前几任老师除了记载他很安静之外,看不出特别之处。当时的我阅历太少,无法想象这个学生往后的潜力。
我在意凯文的特质,因此当年莎翁戏剧公演时没排太多戏分给他。幸好这是明智之举。事实上,凯文的吉他弹得棒,担任班上乐团主力更恰当。有一次我和凯文下棋,还惊觉这孩子居然是我所碰到的棋手中最杰出的一名。这年的教学生涯充实而愉快,班上有这样的学生真好。凯文毕业四年后,我才再看到他。
记得那天我和学生在礼堂上课。学校一年到头全年无休,不同时段都有不同的学生。我的学生放长假,教室已被其他年级的学生占用了,大家还是照样天天到校上课。只要有落脚之处,我们就可以阅读课外书籍,而那天正读着奥威尔(George Owell)的《动物农场》(Animal Farm)。我一抬头,看到久违的凯文。
凯文突然长高好多,身子还是一样单薄,脸上还是带着腼腆的笑容。凯文的笑容是他的标签——嘴唇微微上扬,从不露出牙齿。他一手捧着花,另一手拿着卡片,特地返校来看我这个老师。他结结巴巴和学弟妹说声“哈——喽——”,然后转身离去。我打开卡片,看到熟悉的笔迹,想起第一天认识凯文的情景。凯文谢谢多年来老师的照顾,告诉老师他过得很好。他提到目前还在下棋,并且乐在其中。
两年后的某天,我正在教室上课,凯文又出现了。有些学生进入高中之后,每周六固定找我温习功课。我陪他们准备大学入学试题(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简称SAT),凯文志愿当义工陪读。他恰巧也在准备SAT,正好利用时机助学弟妹一臂之力。有凯文当助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坦白说,之前我对沉稳的凯文认识不多,反而这次和他有较多互动,这才渐渐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凯文还是改不了口吃的毛病,但是讲话流畅多了。他是全国顶尖的高中棋手,打败各州的好手已是兵家常事。他不但担任学校棋队的队长,更是科学社团的灵魂人物。这还不算什么。更令人高兴的是,凯文报名加州定期举办的高中学术十项全能竞赛,分数挤进了前几名。这是全国性的学科竞赛,内容包罗万象。各地优秀高中生整整集训一年,甚至半夜还在学校训练,竞争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
凯文为什么加入学校代表队?过程耐人寻味。凯文原本所在的高中校誉欠佳,管教松散。怪的是,该校的竞赛代表队却十分杰出。凯文的表现比学长还好。教练乐坏了,渴望凯文能够助他抱回冠军杯。可惜凯文和教练不合,最后只得转学。虽然新学校的代表队实力不强,但是教练的风格好多了。凯文快毕业的时候,他们那队后来居上,击败以前的学校,不过还是没能进入全国阶段的决赛。凯文从此崭露头角,夺得好几面奖牌,其中几块还是金牌。凯文的成绩平均数(Grade Point Average,简称GPA)高达四分半,SAT达到一千五百四十分,数学拿下八百分的佳绩。凯文虽然申请斯坦福大学失利(我至今想不透原因),不过申请到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提供的高中毕业会考奖学金。
对一个六年级时有严重口吃、几乎金口不开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成绩很耀眼。凯文的表现让我无话可说,但是更精彩的还在后头。我们相处的最后一个周末,这个沉默的学生又有惊人之举。这一年来,凯文和学弟妹并肩作战,帮他们复习阅读测验或是指导数学方程式。他向来轻声细语、谦虚沉稳,那天却主动要求对全班演讲。凯文讲话轻柔,全班鸦雀无声,大家以绝对的专注向这位杰出的校友致敬。
凯文提醒大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告诉大家:小时候家里遭逢巨变,但是没有人晓得,包括雷夫老师。当时经济拮据,眼巴巴看着同龄的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很多老师不喜欢他,直到碰到雷夫老师。要不是雷夫老师的信任和眼光,自己早就放弃学业了。凯文讲到这里,已经声泪俱下。他要台下的学弟学妹珍惜眼前的一切。口吃的凯文侃侃而谈:家庭不幸带来的痛苦、老师无知造成的创伤,特别是被斯坦福拒绝的愤怒。斯坦福居然接受吸大麻和逃课的学生,只因为他们的父母荷包满满,付得起凯文无力负担的高额学费。
最后凯文提醒大家:人生虽然不公平,但是世界依然充满希望和惊喜,他希望大家绝对不要放弃探索的意愿。他特别强调,人生有梦,只要随时怀抱希望,就能发挥无穷的潜力。
凯文讲完了,他问大家是否有问题要问,大家默然以对,泪水盈眶。有位学生打破静默,他问凯文如何击破社会的打击、伪善和残酷,最后荣获高中毕业会考奖学金?凯文看我一眼,说道:“成功无捷径。”
这句话掷地有声,振奋人心,最后一个周末有了精彩完美的落幕。此时此刻,眼前的凯文是我的最爱。像他这样韧性智慧兼俱的学生,世间又有几个?
然而,把哈瑞尔的名言奉为信条,只能解决一半的教育问题。当时的我参不透这个道理,只感觉到,教育的方针已然确立,但是痛苦和气馁还在前方隐隐若现。
第三章 学生阅读总动员
每个人的生命里,总有些刻骨铭心的回忆。我记得肯尼迪总统遇刺,举国哗然震惊。我的女儿也记得湖人队魔术师约翰逊(Magic John)宣布罹患艾滋病的新闻。我也有快乐的回忆:父亲带我到后院,示范棒球曲球的投法。父亲是我的偶像,我投球时兴奋感动之情,至今历历在目。我也忘不了有天放学回家,得知挚爱的父亲已经因癌症去世,当时的我还不到十岁。而在接下来几十年中的每一天,那个黑色的星期三总是挥之不去。
为什么学生痛恨阅读
我更忘不了初执教鞭的第一天,五年级学生发出的惨叫。
学生为什么惨叫?是老师讲的笑话太冷了吗?是营养午餐难以下咽?还是身体不适?都不是。原因是:阅读时间到了。
为什么学生痛恨阅读?许多学生阅读程度低,问题又出在哪?教育专家、家长、社会人文学者以及媒体,无不为此绞尽脑汁,想出了一箩筐解决方案。
阅读教育的问题不仅复杂,更是教育危机中关键的一环,不能归咎于单一原因。到头来,各界只好想出得过且过的鸵鸟方法,剥夺了阅读应有的乐趣。教育系统、家长、老师甚至图书馆员,都算共犯。
请不要因此垂头丧气,毕竟负责任的老师、图书馆员和家长还是大有人在。但如果真的是这样,为什么孩子阅读能力还是如此低?原来,每个优秀老师的背后,总有个扯后腿的人。这几年来,我调教出一群热爱阅读的学生,我很乐意和大家分享些许经验。
我没有任何行政权力,不涉足任何委员会,也不参加研习(我讨厌开会),我只是个单纯的带班导师。高高在上的教育决策者,下放到教学现场也可能一筹莫展。说穿了,我们需要教育理想。今天早上我六点准时出现在班上,明天也是一样。我告诉学生待会要共读经典文学,教室里发出一阵欢呼。身为家长或教师的你,也可以像我一样。我要提醒各位的是:从零到一并不容易,尤其置身在这样的教育环境。
阅读是学生最重要的课程
我们面对现实吧:“阅读”是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其他科目合起来都没它重要。阅读能力薄弱的学生,不但学科成就欠佳,也很难得到知识的乐趣。我教过几百个五年级学生,他们毕业后继续深造,都有不错的表现。这些成功的孩子正是美国社会的缩影,他们的族群、宗教、经济以及文化背景各异,却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阅读能力高超、手不释卷。阅读教育是条漫长艰辛的旅程,虽然我已经带领孩子走了好几回,下一回也不会变得更轻松容易。
从事教育工作,你很容易愤世嫉俗。我完成UCLA的师培课程,顺利进入“天堂”任教。两年来,我误以为自己是超级名师。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有所建树。其中一件引以为傲的,就是把正规教科书丢在一旁。
许多孩子看到教科书就反胃,错不在孩子。教科书的内容枯燥乏味,更糟的是,许多教师影印没完没了的学习单,以为这样就可以传授阅读技巧。大多数的教师根据孩子的程度分级,如果孩子跟不上授课速度,就要花时间填写学习单。这样安排的目的,无非是让程度落后的孩子有点事做,好让老师专心指导高阶的学生阅读。但是,填满学习单就会念书了吗?你问问孩子。更糟的是,这群孩子从此和书本势不两立。
因此,我把教科书摆一边,这些书只会抹煞阅读应有的乐趣。我采用经典当教材,马克?吐温、斯坦贝克、狄更斯以及安吉罗等大师是孩子的文学导师。“天堂”的孩子对于以上作家并不陌生,他们的双亲都能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我推荐斯坦贝克的《珍珠》(The Pearl)时,发现许多孩子家里早有一本。没有此书的家庭,妈妈也会主动到书店购买,不然就是孩子自己骑单车到图书馆借阅。这段时间,我的阅读教育进行得顺畅,孩子本身就爱好书籍,家长也很配合。
借书大行动
然而,两年后当我从“天堂”调到“丛林”,就像进入天壤之别的世界。“丛林”的学童在家都不说英语,许多家庭只能用赤贫来形容,课外读物是奢侈品。我刚才提到,老师很容易愤世嫉俗。而在我刚当五年级班主任时,立刻发现这些孩子其实不输给“天堂”的学生,但是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他们放学后也没有芭蕾课程,一切环境都让人扼腕,因此这群孩子根本无法阅读任何文字的书籍。
这情况让我心里很难受,我决定绝不让孩子们坐以待毙,于是当下对全班宣布:我们要阅读文学经典,要培养阅读爱好。我告诉孩子,下周就要欣赏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Of Mice and Men),希望大家都能准备一本。但没想到,书店在哪条街、图书馆在哪,居然没有人晓得,也没有人申请过借书证。
看到这样的结果,我更加激愤,当下吃了秤砣铁了心,我对自己承诺:周六以前,一定要替全班每个学生弄来一本《人鼠之间》。我翻开电话簿,找出我家方圆二十五里以内所有的公立图书馆。图书馆开门的时间不定,有的早上九点,有些要到十点。周五晚上,我预先规划借书路线,计划在下午前借到三十六本《人鼠之间》。嗯,UCLA美式足球赛下午开打,当然不能错过。不过,一开始我却有了不错的斩获:我在早上九点赶到第一间图书馆时,居然发现六本《人鼠之间》!事情比我想得容易,我赶紧到柜台办理借出。我把六本书放在柜台,拿出借书证。
雷夫:早啊。
图书馆员:早安。喂喂,先生你开玩笑吗?
雷夫:唉……我晓得是有点好笑。我是小学老师,我们同学需要《人鼠之间》。
图书馆员:你不能借走这六本书。
雷夫:为什么?我有教师借书证,按规定一个月内可以借到十本。
图书馆员:是十本不同的书。
雷夫:什么?
图书馆员:十本不一样的书呀,用膝盖想也知道。你把相同的书都搬走,其他人怎么办?我们希望这六本书给六个人阅读。
雷夫:对呀,这六本书就是给六个学生阅读。
图书馆员:你搞不清状况,我不希望找麻烦的老师破坏规定。你只能借一本,就是一本!
我气炸了。是我找麻烦吗?我原本以为图书馆员都是满腔热血,我也以为这位女士只是特例,不足为训——结果,这位女士却不是特例,因为接下来的每间图书馆都给我类似的待遇。
不要灰心!满脑创意以及意志坚强的教师,不会因此裹足不前。接下来几周,我照样到图书馆替孩子借书。只是一个小时后换上不同的衣服、眼镜、帽子,甚至戴上假胡须,再去借第二次。结果,三十六本书全部手到擒来!
我要强调的是,就算整个制度都和你作对,以顶尖教师自诩的你,一样可以把每本书弄到手。不过你放弃的话,也是情有可原,因为老师的工作不断被无意义的琐事打断,不放弃也难!
所幸,孩子们的阅读教育渐入佳境。我在“丛林”的第一年,学生的阅读嗜好有了十万八千里的变化。他们和我看完了一堆有趣的好书,而且特别喜欢阅读课。全班读完《爱丽丝梦游仙境》之后,我设计搞笑逗趣的“爱丽丝节”,那天孩子必须穿戴书中造型上学。有位男生模仿主角爱丽丝,身穿深蓝色洋装,脸上浓妆艳抹(还好妈妈很配合,赔上化妆品)。他模仿得惟妙惟肖,中场休息上厕所时,还被同学赶出男厕!
除此之外,马克?吐温、理查?赖特以及乔治?奥威尔的作品,也陪着孩子们一起成长。大家的考试成绩提高了,孩子快乐,家长惊喜,我则沾沾自喜。
一年后,当地一所中学的图书馆员跑来找我(许多本校毕业生都直升这所中学),她很不客气地对我说:“你的学生借太多书啦!”她其实说得并不夸张。她还对我大吼大叫,骂我纵容孩子“不依规定读书”,因为斯坦贝克的《珍珠》是八年级读物,我却让他们在五年级阅读。嗯,其实听到这样充满智慧又得体的批评,想和对方吵架也难。
请包容我的冷嘲热讽,因为这太夸张了。老天,图书馆员在意的居然是业务方便,而不是孩子的阅读能力!当时的我还不够圆融,满腔怒火战胜了理性思考,经常回以尖酸刻薄的讽刺。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悔不当初!还好我找到值得仿效的模范,碰到类似状况时能以成熟的态度怡然面对,这是后话。
如果你是追求完美的初任教师,应该看出端倪:不管出发点再好,总有人扯后腿。对于教学和备课,当然必须全力以赴;除此之外,还要有余力铲除教学障碍。如果你调到教育环境一流的学校,学区主管力挺优良教师,只能说三生有幸。如果教育主管念念不忘的是经费、政治以及权力,让优良教师郁闷心烦,也不必太讶异。新进的同仁们,准备应战吧!否则几年过后只得和其他老师一起数日子等退休了。
书评①
成功的学生和成功的人生
《成功无捷径》是本书作者雷夫的自我成长经历,从其刚踏进校园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开始,到从贵族学校转到丛林学校,环境的巨大差异并未打败这位老师,反而给了他一个施展个人才华与勇气的机会。同时,这本书也算是作者关于从教多年的成功的经验,当然也有许多无奈,正是这样才会显得本书内容的真实。
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是一个需要良心的职业,如果没有责任心是不能成功,但只有责任心也不行,你需要智慧和外界的支持。正如书中所说,要做一名既成功又有智慧的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随着岁月的流逝,时光的累积,雷夫老师还是总结出了不少经验与教训,成为了一名富有热情和智慧的教师。
成功无捷径,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不只是一种学习态度,贯穿于一辈子的信念,要想成功就要付出艰辛。书中也讲到了雷夫带领学生的种种尝试与努力,那份时间紧凑的课程表正是一强有力的证明,要想成功不得不去比别人去付出时间与汗水。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智慧,孩子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这样的好老师,一个好的老师的确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尤其是在其小学和初中价值观形成的时候,一个智者型的教师会给孩子提供一个摆脱平庸的机会,因为,老师只是会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其它的还是要靠孩子们自己去实现。
书中讲到要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尤其是对名著的阅读兴趣,阅读可以使人找到共鸣,读好的作品就像与人对话,就像听一个阅历丰富的人讲故事,你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扰都是他遇到过的,他会给你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至少会安静一下你的内心。所以学会阅读是每个学生必须做的事情,阅读是一生的事业,虽然不能改变你的现实,但会在这浮躁的世界给你片刻的安定。
后面几章作者也讲到了自己作为教师的无奈之处和其它几名负责人的老师的痛苦,这充分说明了教师要做好确实需要智慧和经验的,不仅仅是耐心和责任心,正如你喜欢一个人不只只是需要那颗热情的心,还需要许多技巧和条件,原来爱情和教育也是道理想通的,难怪别人会说,教学就像与学生们谈恋爱,教的好的话是一场甜蜜的初恋,教的不好的话就是一场痛苦的单相思。雷夫告诉我们不要让愤怒摧毁你的梦想,尽管在学校里你的力量是有限的,有时是处处受限制的,但我们要克制自己,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克服一些困难,当然,有些事情我们无法改变一样,如那个说谎的孩子迈克,有些品质我们无法去塑造,因为老师也是一个凡人,他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去改变每一个人,甚至那个人是自己的孩子,就如我们无法改变那个不爱你的人或者改变自己去爱自己不爱的人一样,这就是现实,我们不是英雄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最多也只能改变一下自己了,控制好自己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必去纠缠那么多,我们要认识到作为老师的局限,他不是英雄也不是超人,他也是一个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一个世俗人,顶多比周围境界稍微高点而已,认清这个现实我们的心情就踏实了好多,就能认清那句成功无捷径的含义了。
文/默默不言
书评②
一名非典型教师的失败与伟大
作为教师,为了学生,你愿意这样工作吗:
每天早上6点30分到学校为那些希望用一个半小时来学习数学的孩子们做准备;
从早上8点开始到下午3点,一直教40个四年级的孩子,一周工作五天;
放弃休息和午餐时间,教20个孩子弹吉他;
放学后到下午5点,和50个孩子一起排练莎士比亚的戏剧;
每周有三个晚上要从下午5点30分开始打工到深夜;
每周有两天要通宵打工,从深夜11点到凌晨5点;
每个周末从上午11点到下午2点也要工作;
假期中的每一天都无偿辅导学生,从早上6点开始到下午5点;
筹集足够经费为学生们购置额外用品;
每年带领全班同学到华盛顿旅行一周;
带领全班同学参加俄勒冈和圣地亚哥的莎士比亚戏剧节……
在美国洛杉矶的丛林小学,就有这样一位劳模教师——雷夫?艾思奎斯先生。这所公立学校的学生大都家境贫寒,很多是亚非移民的孩子,母语不是英语。但在雷夫的班级,学生们的成绩始终位居美国标准考试前5%-10%的位置,他们自愿接受雷夫老师的“魔鬼式训练”,每天早晨6点半到校一直学到下午5、6点,周末和假期跟随雷夫一起阅读、旅行、做算术、表演莎士比亚戏剧……
雷夫的努力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获奖无数,从全美最佳教师奖到总统颁发的国家艺术奖章,甚至还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的荣誉勋章。多么伟大成功,感人肺腑的教育家啊!
二
但是,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作为教师,你愿意像雷夫一样工作吗?我的回答:NO。
退一步吧,你愿意和这样一位传奇共事吗?我的回答还是NO。
那就换个角度吧,作为学生,你愿意进入雷夫的班级学习吗?我的回答:未必。
大家尽可以鄙视我的不思进取。我抱着参考学习的态度看《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读着读着发现不大对劲,开始怀疑雷夫的个性与教育方式在制造成功的同时会不会也给学生带来某种伤害。我相信每个人是一座岛,彼此要交往可以架桥可以乘船,但雷夫像是座火山岛,偏执和热情释放出的火山灰足以覆盖近邻,起码我不想和他挨得太近。
书的第六章证实了我的猜想。但也因为这一章,我强烈推荐此书,并且发自内心地敬佩雷夫,敬佩他直面自己的坦诚和勇气。
三
雷夫在第六章回忆了自己三十年教育生涯中最困难的那段时光:
一位已经毕业多年的优等生托人转告雷夫:你是一个混蛋!同时,雷夫欣赏并且用心栽培的三位女生和他渐渐疏远,当他拒绝为其中一位写推荐信后,学生寄给了他一封用词犀利恶毒的回信。信中说雷夫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不能对大家一视同仁,还开列了一张清单,说上面的所有学生都对雷夫敢怒不敢言,他们讨厌高标准,讨厌要比其他学生加倍学习,讨厌家长们总是称赞雷夫的辛勤劳动。
这封信将雷夫彻底打垮了。他双手颤抖地读完,走进书房,一下瘫坐在地上,默默地哭泣了几个小时。此后的几个星期他都寝食难安、恍恍惚惚,是班上一位很少引人注意的小姑娘希拉引导雷夫走出了困境。一天午后,希拉第一个回到教室,和雷夫开始了段从未有过的长时间交谈。希拉说那些恨雷夫的学生并不是好孩子,自己比他更了解。只是雷夫根本看不清他们的本来面目,甚至都不了解那些最优秀的学生心里在想什么。
雷夫渐渐意识到比起他们的同伴,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其实很有限,却落入了一个陷阱:总认为自己是成年人,就会比学生看得更远,不仅知道对学生来说什么是最好的,而且有责任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学生很努力地投其所好,渴望取得雷夫的认同,但当他们察觉到自己必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听从雷夫的指导和建议时,终于愤怒了。
雷夫开始明白对自己来说最难的就是不干涉孩子的自由,允许他们带着所学走自己的人生之 路。拯救孩子的灵魂并非老师的职责,为孩子提供一个拯救自我的机会才是。雷夫说如果没有充分地了解自我、定义自我,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老师。自己对此还没有找到答案,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对我合适的答案不一定会适用于你。
四
被那封信伤害前,雷夫用狂热的工作态度赢得赞美和荣誉,但在我眼里,堪称失败;是痛苦中的反省和走出来的勇气,让他伟大。
雷夫没有脱胎换骨。在书中他强调要教会孩子善待他人、不要让愤怒摧毁梦想,但字里行间都可以读出他的愤世嫉俗。他依旧是个不折不扣的偏执狂。
不过这没什么,正是偏执成就了雷夫,让我们看到了一名非典型教师的失败与伟大。
文/cub18
转自千墨艺术网
相关文章
- 4条评论
- 温人眼趣2024-12-21 06:53:37
- 我还是要花些篇幅剖析教育的弊病,请读者暂时正襟危坐。 揭发弊病之余,我也有好消息:胆敢逆向操作却又担心后果的老师,本书就是你强效的定心丸,因为我正是活生生的实例。纵然“形势比人强”,你还是有成功的机会
- 断渊瑰颈2024-12-21 10:30:13
- 下帮助他人,才是我的人生。无法享受豪华饭店的学生,没钱买书甚至不晓得图书馆在哪的学生,才是我要施展抱负的对象。 人生机缘难料,在我对“天堂”有诸多抱怨的时候,恰好担任数学
- 寻妄做啡2024-12-21 09:58:40
- 人人得而诛之,这是当时美国社会的观念,哈克当然也深受影响,第一次遇见吉姆时就有此念头。他们俩乘着小筏顺流而下,碰到两个抓黑奴为生的人。哈克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出卖朋友,以符合社会的期望。精彩的地